云南丽江观测井水温趋势上升原因分析

2019-08-19 01:49李利波邓盛昌杨永文毛泽斌
地震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断流降雨量丽江

李利波 邓盛昌 杨永文 毛泽斌

摘要:针对云南丽江观测井水温自2012年来处于趋势上升状态这一现象,分析了该井的水文变化过程,利用Piper图、Schoeller图和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对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与周围水体的水力联系进行定量分析,讨论了该井水温上升变化原因。结果认为:该井断流时受深部地下水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为HCO3-Na型,自流时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该井水-岩反应程度较弱,与周围水体有明显的水力联系,受地表水影响较大,所携带的深部信息较少。该井2012年断流后,水温受深部热水上升影响表现为持续上升状态;受雨季降雨量影响,水温随水位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年变形态,分析认为该时期的前兆特征不明显。

关键词:水温;趋势上升;地下水化学特征;丽江观测井

中图分类号:P315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9)03-0358-08

0 引言

地下流体是影响地震孕育与发生的重要因素,可灵敏反映重要前兆信息(Raleigh,1976;Simpson,1986)。流体是地壳中最为活跃的组分,可造成岩石软化、空隙压力增加、流体受热膨胀等影响,从而诱发地震(Byerlee,1978;Shi,Wang,1982;车用太,杨会年,1989)。地下流体水温观测中微小的变化可能反映地震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或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热状态的改变,在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温异常识别和提取是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地下流体水温变化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中,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地震确实能引起水温的变化,并尝试从大量监测数据中分析其异常机理(Mogi et al,1989;Sohn et al,1998;Baker et al,1999;车用太,鱼金子,1996;刘耀炜等,2008)。

云南丽江观测井水温从2012年以来趋势上升,年变幅度也变大,在该井周围及邻区曾多次发生M50以上中强地震。杨竹转等(2018)从区域水文地质、井孔结构和水温梯度试验等方面,分析了该井水温动态的基本特征。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水化学组分及环境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着水分运移、转化的历史,可有效揭示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Scholler,1962;刘耀炜等,2009;张磊等,2016)。2017年漾濞M51地震后,该井水温又出现快速上升现象。本文从丽江观测井的地下水文变化过程,定量分析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周围水体的水力联系,探讨该井水温上升的原因。

1 观测井基本情况

丽江观测井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北面的象山脚下,丽江盆地东北缘。该井于1984年7月建成,成井深度为347 m,初为自流井,1992年3月开始水位观测。2007年6月对该井进行数字化改造,井深为310 m,并增加水温观测,探头位于井下300 m,含水层为三叠系北衙组(T2b)灰岩、白云质灰岩(图1a)(云南省地震局,2005)。该井水温正常动态为年变型,旱季缓慢上升,雨季快速下降,年变幅度约为002 ℃。2011年11月23日开始断流,变为静水位观测。

该井地下水类型与其北侧的黑龙潭泉群一致,均为碳酸盐裂隙岩溶水,补给区为大气降雨和北部的九子海溶蚀区(康晓波等,2013)。在区域构造上,该井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中部西侧,是红河断裂北段、龙蟠—乔后断裂、丽江—剑川断裂、鹤庆—洱源断裂等构造复合交汇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1990)(图1b),该区域构造复杂,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最近一次强震活动是1996年丽江M70地震。

2 地下水文变化过程

根据丽江观测井水位在自流状态与非自流状态间的转换,将其地下水文状态划分为3个阶段(图2):

第一階段:2007年6月1日至2011年11月23日为自流井观测(图2a)。表现为每年4—6 月断流,8月恢复泄流;水位年变幅约4 m,水温出现多次上升或下降的台阶式变化;水位与水温的负相关特征非常明显,水位快速上升时,水温突降。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24日至2018年8月10日为静水位观测(图2b)。表现为断流状态;水位年变幅增大,表现为大幅度升降变化;水温为缓慢的上升—下降变化,具有一定的年变形态;水位与水温大体呈负相关特征,有时短期为正相关关系。

第三阶段:2018年8月11日恢复出水后,表现为水位上升,水温快速下降(图2c)。

地下水文变化过程显示,该井水温与水位动态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水温探头位于井孔中水体与含水层连通的主要部位。该井的水温较低,在自流状态时,在含水层水头压力作用下,较低温度的水向井孔内部流动补给,与浅层水混合,然后通过泄流口溢出排泄,水温动态曲线相对平缓;水位接近断流时,较低温度的水补给减少,探头附近水温快速上升(图2a)。在断流状态时,深部较高温度的水通过传导、对流与浅层水发生热交换,水温表现为随水位变化的年变形态,二者基本呈反相关特征(图2b);水位上升至泄流时,较低温度的水加速向井孔溢出,水温快速下降(图2c)。这与杨竹转等(2018)做的水温梯度实验结果一致,分析认为该过程受补给区的水源温度较低影响。

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笔者曾2次现场采集地下水样品,第一次时间为2018年7月28日,丽江观测井处于断流状态(样品①);第二次时间为2018年10月12日,该井处于自流状态(样品②)。同时采集了观测井旁的玉河,上游黑龙潭泉群中的洗象池、珍珠泉和补给水(引自上游的清溪水库、白水河和拉市海等),以及目前仍在观测的金甲井水样(甘泽泉已干涸,未取样)进行对比。水质分析委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负责,结果见表1。

对比2次测试结果,丽江观测井自流状态下的阳离子Na+含量比断流状态下明显减少,K+、Ca2+含量明显增加;阴离子SO2-4含量减少,HCO3-含量增加;氢氧同位素变化不大。从水样的Piper图看出,该井断流状态下的地下水类型为HCO3-Na型,自流时为HCO3-Ca型(图3a),显示断流状态下的地下水有一定程度的离子交换作用,Na+交换吸附Ca2+,从重碳酸型水转为碱性水特征。周围水体中,玉河、洗象池、珍珠泉和补给水的地下水类型均为HCO3-Ca型,金甲井为HCO3-Ca·Na型。

从水样的Na-K-Mg三角图来看,丽江观测井的2次测试结果均落在“未成熟水区域”,且非常接近Mg端元(图3b),表明该井目前的水-岩反应程度较弱,水-岩之间尚未达到离子平衡状态,所携带的深部信息较少,受地表水影响较大。周围水体中,玉河、洗象池、珍珠泉、补给水和金甲井的地下水均属于“未成熟水”,受地表水影响较大。

从水样的氢氧同位素曲线来看,丽江观测井的2次测试结果均落在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上(图3c),表明其水体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水-岩反应程度较弱。玉河的地下水也落在GMWL上,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金甲井、珍珠泉和补给水的测试结果位于GMWL右上方,发生“18O漂移”,受蒸发作用影响;洗象池的测试结果位于GMWL右侧,表明该地下水有一定程度的水-岩反应。

从水样的Schoeller图来看,丽江观测井的2次测试结果除了Ca2+和Na++K+含量变化较大外,其它离子含量变化很小(图3d),表明断流状态下的地下水Na+,K+与Ca2+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离子交换作用。玉河、洗象池、珍珠泉、补给水的离子含量与丽江井②的大致相当,表明这些地下水之间有明显的水力联系;金甲井的Cl-,Ca2+和Na++K+含量与其他水体有明显差别,显示该井有一定程度的水-岩反应。

4 水温上升变化分析

丽江观测井自2012年断流以来,其水位仍表现为夏低冬高的年变形态,但年变幅度变大,幅度从之前的4 m左右变为502~1740 m;每年年初缓慢下降,至7—8月达到最低值,之后变为快速上升,10—11月达到最高值;对比该地区的月降雨量,水位变化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但有一定的滞后性(图4)。康晓波等(2013)研究认为,除降雨量减少外,地下水开采也是导致该地区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水位與降雨量的关系,利用水位谷值变化量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可能会受地下水开采的影响。本文选取丽江地区主要雨季(5—10月)的累积降雨量,与该井水位变化量、水位峰值变化量(胡小静等,2016)进行对比,对其数量关系进行数学回归分析,发现其水位变化量、水位峰值变化量与雨季降雨量的线性关系较好,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606 9和0647 3(图5),反映了该井水位变化受雨季降雨量的影响显著。

丽江观测井水温在趋势上升的背景下,有夏高冬低的年变形态,在每年7—8月达到最高值,与水位大体呈负相关(图2b)。杨竹转等(2018)对丽江观测井的前兆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有明显的震时效应:水位均表现为震荡型;水温在自流状态时表现为上升—下降—恢复型,断流状态时为下降—上升—恢复型;据此认为丽江井水温动态受水位泄流状态影响明显。2012年以来,在丽江观测井周边发生多次M≥50中强地震,但水位水温均无明显的震时效应(图6),表明该时期水温的前兆特征不明显;受水位断流影响,含水层较低温度的水补给减少,导致探头附近水温逐渐上升;该井主要受雨季大气降水补给,水温随水位变化表现出年变形态。

丽江观测井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北部九子海溶蚀区,降水沿岩溶裂隙、洼地、落水洞等由北向南径流,在黑龙潭泉群处受地形切割和第四系相对隔水层阻隔,形成地下水富集带,向下游古城区排泄。高伟(2016)将该区域的地下水径流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垂直入渗带、季节变动带和水平流动带。垂直入渗带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形成浅层地下水,与岩石发生一定程度的水-岩作用,地下水类型为低矿化度的HCO3-Ca型酸性水。季节变动带受雨季降雨影响,沿较深部地下水径流补给,水-岩之间进一步作用,Na+,Ca2+,Mg2+等离子之间发生交换作用,地下水类型变为HCO3-Ca·Na或HCO3-Na·Ca等。水平流动带受更深部的地下热水影响,侧向径流过程中水-岩作用加剧,地下水类型为HCO3-Na型碱性水(图7)。

当降雨量偏少且处于断流状态时,该井为季节变动带和水平流动带的深部地下水径流补给,水与岩石之间存在离子交换作用,地下水类型为HCO3-Na型;深部热水上升,与浅层地下水混合,水温表现为持续上升状态;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补给水量变化,水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年变形态。当降雨量增大且处于泄流状态时,该井为垂直入渗带的大气降水补给,与岩石发生溶解交换作用,地下水循环周期相对较快,类型为HCO3-Ca型;地表水下渗,水温表现为快速下降状态。

5 结论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丽江观测井的水文变化过程,对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与周围水体的水力联系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该井水温上升的原因,得到以下认识:

(1)水温探头放置在井孔含水层主要部位,补给水源的水温较低,水温动态特征受水位泄流状态影响明显。

(2)水化学特征表明该井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水-岩反应程度较弱,且与周围地表水有明显的水力联系。

(3)断流时,该井为深部地下水径流补给,水与岩石之间存在交换作用,地下水类型为HCO3-Na型;自流时为大气降水直接补给,与岩石发生溶解交换作用,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

(4)断流状态下受深部热水上升影响,水温表现为持续上升状态;受雨季降雨量影响,水温随水位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年变形态,认为该时期的前兆变化特征不明显。

2018年8月11日泄流后,浅层地表水下渗,水温快速下降,受含水层的低温水源补给影响,之后水温波动平稳。该井地下水体活动强烈,水温波动幅度较大,难以反映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信息,建议其探头位置的放置应避开与含水层连通的主要部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任宏微和郭丽爽提供了水质离子测试,审稿专家给予了有益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车用太,杨会年1989不同温压条件下饱水砂岩的变形破坏与孔隙压力问题的试验研究[J].中国地震,(1):9-15

车用太,鱼金子1996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动态观测与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4):34-37

高伟2016云南省丽江市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59-60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1990滇西北地区活动断裂[M].北京:地震出版社:106-113

胡小静,付虹,毕青2016基于年降水干扰排除的云南地区地下水群体异常研究[J].地震研究,39(4):545-552

康晓波,王宇,张华,等2013丽江黑龙潭泉群水文地质特征及断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岩溶,32(4):398-403

刘耀炜,任宏微,王博2009环境同位素及其示踪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前景[J].地学前缘,16(2):369-377

刘耀炜,孙小龙,王世芹,等2008井孔水温异常与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关系分析[J].地震研究,31(4):347-353

杨竹转,邓志辉,邓胜昌,等2018井水温度动态变化分析——以云南丽江党校井为例[J].地震学报,40(2):172-184

云南省地震局2005云南省地震监测志[M].北京:地震出版社:440-446

张磊,刘耀炜,任宏微,等2016氢氧同位素在地下水异常核实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38(3):721-731

猜你喜欢
断流降雨量丽江
全球超半数河流每年至少断流一天
村口的老人
“丽江之恋”诗二首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农民
越过大瀑布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豫南山区野生北虫草发生出草规律及采集利用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