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水
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年迈的父母是否应当帮助他们?答案不用公布,也会出奇地一致:多数老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倘若不这么做,老人心里就会不安。这种心态就是老人愿意让儿女啃老,在心理上没有给儿女断奶,老人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儿女活着。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思宁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作怪。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儿孙做马牛”,不论是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观念,都不应当为了给儿女攒钱刻意地省吃俭用。当然,老人还有一种潜在的心理在作怪,那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用,这同样是丧失自我的表现。
北大教授夏学銮指出,中国老人生活非常节俭,购物永远选择最便宜的。但在后代买房结婚教育时,可以拿出全部积蓄资助。多数老人因为心疼自己的子女上班时间没人照看孩子,住到子女身边,伺候洒扫,家里的家务全部承包。孩子出门时都是车接车送或者打车,他们自己却因省钱选择公交。
在旅游景点我们不难看到,明明有新鲜的食材出售,营养搭配均衡,但是老年人却从包里掏出自备面包和矿泉水,在外活动已经是在消耗体能,不及时补充能量,剩下的旅程怎么应对,再严重点吃坏了身体,岂不是因小失大。
长此以往,退休的福气不但享不到,还落下一身病。
学会富养自己,才是真正的为自己的儿孙省钱。
已有老人觉得生活不能这样,他们也会适度花费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报一些兴趣班,跟自己的朋友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身心都获得解放,一段时间下来,身体上的病好了,心灵上的郁闷也消散了,整个人神采奕奕。
夏学銮教授也建议过,老人可订阅书报,观看影视和文艺演出,经常出游,参加一些文娱活动,这些花费都可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益于身心健康。
儿女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过度的节省,孝顺的子女也希望父母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老了,仍然赶上了好时代,应该抓紧时间“富养”自己。过度节俭损害健康,不如抓紧享受,吃穿都好点,让晚年生活光鲜亮丽,才能把健康之路走的更长远,更稳固,富养自己才能给我们子女福气。
主动表达情绪
中国人大多数的性格是沉默、内敛、含蓄,而我们这一代更是有着自我牺牲和隐忍的精神,遇事不肯对儿女多言,不愿成为拖累,更是很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有时甚至把对孩子的思念、对生活的失落、与日俱增的孤独清冷,对着身边的老伴胡闹一通,作为情绪的出口。这样是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什么想法跟子女说出来,偶尔也可以旅游散散心,让情绪更积极快乐!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勇于“浪费”,剩菜剩饭尽量少吃。不要因为节省每天只吃一种单一的食物,牛奶、水果、肉类和坚果等食物养分,不只是你的后代需要,你身体的需求更多。要舍得花钱,1块钱的东西,不要总想着花5毛钱买到,5毛钱买到的质量肯定没那么好。要坚持锻炼,每天适当运动40分钟左右,可以散步、慢跑、跳广场舞、打太极拳。
活到老,学到老,培养爱好
付费上兴趣班不是奢侈,花钱去旅游不是浪费,多与朋友社交亦非浪费时间。哈佛大学对于幸福的研究报告显示,良好的精神生活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呈正比的,越开心越健康。
对身体的变化要学会大惊小怪
身体是幸福生活的本钱,拥有良好的身体,才能享受快乐的晚年。
因此,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学会大惊小怪。常常自测,警惕头昏、胸闷等各种小症状,每年定时体检,小毛病及早治疗,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老年人都有“看病花钱,忍忍算了”的习惯,然而,久拖成疾,导致骨关节病,消化道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后期难以治愈,不仅自己遭罪,更给子女添麻烦。
把自己当成“老顽童”
我们年轻时历经磨难,如今生活富足了,像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又何妨?想说就大声地说,想笑就开怀地笑,想玩就尽情地玩,当个“乐退族”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这是崭新的生活理念。记住要追忆童年,多交童友,多看童话,常存童乐!
放平自己的心态,子女成家后需要的是自己的生活,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享受晚年。
所以,新老人们,尽快改变固有的生活态度,赶上新时代的浪潮,富养自己,让自己的老年活得更精彩,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