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门永超
(威海市立医院影像科 山东 威海 264200)
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变化,腹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诊断中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可以对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肿瘤的体积的变化的情况判断治疗效果的情况[2]。本文中选取80例我院在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均使用磁共振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根据治疗效果的情况分为CR组,PR组,SD组,PD组,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80例我院在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均使用磁共振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根据治疗效果的情况分为CR组,PR组,SD组,PD组。其中,PR组有50例患者,女性23例,男性27例,平均年龄为45.9岁。SD组有患者10例,有女性2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为46.1岁。CR组有20例患者,有9例女性,11例男性。PD组有0例患者。
选取的患者均需要使用磁共振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在检测中使用磁共振扫描机,并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测以及平扫,增强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进行T1,T2扫描,DWI扫描,根据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的最大径和(ADC值)。使用36秒的扫描时间,层厚5毫米,TR/TE为3400/98ms,扩散敏感系数为每平方毫米1000秒。
观察PR组与SD组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的ADC值的情况。其中CR组表示肿瘤能够完全消失。PR组中表示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能够减少30%。SD组表示肿瘤的最大径的变化在PD值到PR值之间。PD组中表示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的情况增加20%的情况。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统计本文中出现的数据,其中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的ADC值为计量资料,实行t检验。在P<0.05,差别较大。
在PR组,治疗后1个月的ADC值(1.22±0.18)高于治疗前(0.94±0.08),比较差别较大(P<0.05)。SD组中,治疗后1个月的ADC值(1.16±0.19)高于治疗前(0.93±0.07),比较差别较大(P<0.05)。
表1
腹部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发病后患者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身体变弱,很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的效果。在诊断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可以评估腹部恶性肿瘤只来效果的情况[3]。磁共振加权成像技术是通过自旋回波序列的基础上,在两侧使用180度的脉冲的同时再使用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扩散敏感梯度场,从而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变为质子失相位,出现信号衰弱的情况,造成DWI信号异常的情况[4]。在人体的器官中的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中主要有细胞外水分子的扩散,细胞内水分子的扩散,水分子的跨膜扩散的情况。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中主要受到温度,组织大分子,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外的水的粘滞度,涡电流以及膜通透性等的影响。在磁共振扫描中使用DWI序列,其中信号的强度,ADC值都随着组织结构以及患者的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发生恶性肿瘤后,会破坏正常细胞,肿瘤细胞的细胞核比较大,形态异常,细胞的间隙减少。随着恶性肿瘤的增多,血管会出现紊乱,从而阻碍恶性肿瘤中水分子的扩散,从而导致信号增高。在检测中使用弥散扫描,ADC值越大,表示检测的水分子弥散增加。
本文研究中选取80例我院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均使用磁共振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根据治疗效果的情况分为CR组,PR组,SD组,PD组。根据研究发现,在PR组,治疗后1个月的ADC值(1.22±0.18)高于治疗前(0.94±0.08),比较差别较大(P<0.05)。SD组中,治疗后1个月的ADC值(1.16±0.19)高于治疗前(0.93±0.07),比较差别较大(P<0.05)。沈丽娟等[5]研究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研究和进展中结果与本文相似。
综上,在腹部恶性肿瘤中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可以在早期评估治疗效果的情况,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