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鸣
摘要: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王科一与孙致礼的两个中译版本,拟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指导,结合原作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规范的遵循,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翻译规范;中译本;译本对比
一、引言
简.奥斯汀作为闻名世界的女作者以及英国十八世纪最后一位现实主义古典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爱情与婚姻的坎坷经历及其周围女性的情感问题,指出了阶级间的矛盾和封建社会女性所受的压迫,简洁精练的文风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印象深刻。小说的众多中译本中以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版最受读者欢迎,被推崇为其最权威中译本。
本文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代表之一的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译本时代的各种影响因素,探寻两位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规范,并对两译本进行客观评价。
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及其内涵
描述性翻译研究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出能够用于概括并预测翻译现象的普遍原则,图里是第一个将翻译规范概念提升至理论研究层面的人,他认为不同的规范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赫曼斯点明了图里研究的不足,批判其翻译思想中残余的对等理念,并强调翻译规范在译者身上施加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展现了其规约性本质。
切斯特曼结合前人成果将生物社会学用来解释文化现象演变的概念“模因(meme)”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用以解释翻译现象的各种概念与理论,包括翻译理论、规范、策略和价值观等都可算作“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并将其集合称作“模因池(meme-pool)”。特定时期与文化背景的社会中同时存在多个翻译模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即成为翻译规范[1]。切斯特曼十分重视翻译实践,他对图里的翻译规范给予肯定并将更多注意力投向翻译过程及其产品,在图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分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期待規范指译文读者对于特定种类译文的期待,与好的译文在语法、风格及可接受性等方面应具备的特征有关,受当时的主流翻译传统、同类型文本风格、经济水平、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制约,具有以下特点:(1)期待规范允许读者对译文进行评价,因为读者对于译文的充分性及可接受性有自己的看法与期待,符合规范的文本与其译者会受到好评;(2)期待规范有时由某些领域内的权威确立,教师、编辑以及文学评论家等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发言权的人会推崇符合流行规范的译文,违反规范的译文会受到批判并因此降低读者群内的接受度[2]。但因规范的约束力介于传统与法律之间,并非完全强制,也存在译者出于某些目的对其进行主观违背的情况。
专业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并受其制约,具体分为三种:(1)责任规范要求译者与参与翻译过程的各方人员相互信任,遵从相应职业标准;(2)交际规范强调翻译活动的交际本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策略确保各方充分交流;(3)关系规范认为译本与原文的关系应由译者根据文本类型、委托人愿望等因素来决定,并与狭义的等值关系区别开来。较前人研究而言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分类及影响因素都更为详细全面,他还提出了翻译规范依据的明晰、信任、理解与真实四种价值观,为人们评价译本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从翻译规范角度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中译本
(一)期待规范角度
《傲慢与偏见》的人物语言是其突出特色之一,文中的对话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巨大作用,对于这类内容的翻译自然是读者评价译文时的关注重点。期待规范以作为语言价值观的明晰为基础,要求译本充分传达原文意旨、避免模糊,注重语言形象以提升可读性。
原文:…I have the highest opinion in the world of your excellent judgment in all matters within the scope of your understanding, but permit me to say that…
王译:…你对于一切问题都有卓越的见解,我非常敬佩,可是请你听我说一句…
孙译:…你在自己知识的范围内对一切问题都有卓越的见解,这使我不胜钦仰。不过,请允许我直言一句…
迂腐传教士柯林斯对每个人都极尽谄媚,他有意巴结达西先生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竭力反对,为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得体而进行了长篇大论的辩驳。有一定程度英文水平的读者可以看出王译对原文进行了部分省略,使得柯林斯的话似乎成了对伊丽莎白的恭维,然而他内心其实具有极高的优越感,within the scope of your understanding即表明了他对于表妹视野狭隘的判定。后一句的permit,两个译本都体现出了字面意义的请求,而孙译的“直言”这一具有形容性的动作,表达出柯林斯内心认为自己直言不讳,展现了此人自命不凡却曲意逢迎的态度。王译虽传达出基本意思,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稍显力度不足。类似的因内容省略或词意欠缺而造成的表达失当在王译本中还有许多,在国民英语水平日渐提升的当代,人们对于译文的要求也在提高,译文有时甚至成为读者阅读原作的辅助工具。王译本在其时代也曾十分流行,但结合期待规范从当代读者的角度来看,其语言对于原文内涵的传达是不及孙译本的。
(二)责任规范角度
责任规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与信任的价值观对应,要求译者忠实于翻译活动中的各方并承担相应责任,博得人们信任以体现译本价值。两译本开头都附有序言,王译更是详细介绍了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概要、译者关于原作内涵的论述以及翻译背景与过程,使读者了解译者投入的心血并对作品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了较清晰的阅前理解,在遇到涉及的内容时也能少一些疑惑。两译本都有许多对原作所处时代英国文化风俗中特有的名词或表达等做出说明的注释,孙致礼更是在1990版《傲慢与偏见》译本面世后又发表了几个复译版本,对之前工作进行不断地修改完善。两位译者尽职负责的行为正是对于翻译过程中责任规范的遵循。
(三)交际规范角度
作为社会规范的交际规范顺应了理解的价值观,要求译者在翻译这一交际活动中尽最大努力使各方获得最佳交际效果,增进目标语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语言读者因知识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理解能力差异,消除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
原文:…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王译:…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帖。
孙译:…只等尼科尔斯准备好足够的热汤,我就下请贴。
(热汤:系由肉汁、蛋黄、碎杏仁和奶油掺合而成的汤液。当时,英国人在舞会上常喝兑酒的热汤,借以热身与提神。)
交际规范对译者行为的规约性作用常见于文化包块的翻译,这一名词特指富有源语文化内涵,被源语读者掌握而译语读者无法理解的内容,源语专有的名词、典故和习语等都可归为此类。原文的white soup指的是原文写作时期英国舞会中常见的饮品,当时的源语读者对之非常熟悉,而两位译者所处时代的中国文化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化差异极大,译文读者自然无从得知此物的定义与作用。原作这里表达的是待舞会的准备完成即可发送请帖,王译直接将white soup这一概念舍弃并无大碍,保证了读者顺畅的阅读体验。孙译使用了译语中与原文性质相近的名词,并将其未能表達出的文化知识以脚注的方式在页底进行说明,在不影响阅读进程的前提下向读者介绍异国文化,丰富了译语文化。两位译者所采取的方法都具有其合理性,文化包块也分不同类型,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根据具体情境来确定使用何种翻译策略,以解决妨碍跨文化交际的种种问题。
(四)关系规范角度
可归于语言规范的关系规范受真实的价值观制约,关注译本与原文本间的关系,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本类型、读者需求等因素,从语义、形式及风格等方面尽己所能的追求二者之间和谐的相似关系,并注重其真实性本质。
原文:…made no other reply to Elizabeth's salutation than a slight inclination of the head, and sat down without saying a word.
王译:…伊丽莎白招呼她,她只稍微侧了一下头,便一屁股坐下来,一句话也不说。
孙译:…伊丽莎白向她打招呼,她只微微点了一下头,便一声不响地坐了下来。
对于奥斯汀精干语言和简练文风的还原一直是困扰译者的难题。凯瑟琳夫人为阻挠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约而登门拜访,颐指气使的态度没有丝毫收敛,面对问候她并未给予同等回应,只有一点头部的微小动作。Inclination有趋向、倾斜度的意思,孙译“点了一下头”带有回应意味,而王译“侧了一下头”常用于描述因听到声音而给予简单关注的行为,在表现凯瑟琳夫人的高傲态度上与原文效果相似。后一句中她坐下的动作和无言的态度应是同时存在的,王译却展现出一种先后关系,孙译将后者译为前者形容词的做法显得更加合理,整合成一句使得译文与原文形式相近,还原了原作简练的语言风格。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译本各有特色,并都存在待改进之处。两位译者考虑到了读者需求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都可从翻译规范角度作出合理解释。文学翻译是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享受阅读外文经典,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不仅巩固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基础,为其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框架,更结合价值观分析了规范影响翻译行为的具体原因,其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值得人们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1997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34.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6-167.
[3]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2):44-47.
[4]孙致礼.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5]王科一.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