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的“入”与“出”

2019-08-18 07:19章雪琴
新一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感个性化文本

章雪琴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最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多元对话"教学,以怎样的方式有效开展?笔者以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体验情境,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站在文本之上的高度审视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涵义,培养语文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进得去,出得来"。

关键词:阅读教学;"入"与"出"

一、"入"--沉入文本,体验情境

所谓"入",即师生通过搜集、处理文本所蕴涵的言语信息,融入文本深处,沉入文本世界,达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继而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笔者认为,"入"就是师生沉入文本,展开"多元"对话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的多重对话。

(一)注重教师与文本对话。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和个性化的理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

具有"诗人气质"的江苏青年名师邬建芳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选取诗中的"云彩""金柳"两个意象,以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创作了两首小诗以导入新课,其中《金柳》是这样写的:

我已经在这河畔/驻守了多年/以我一贯的谦卑与孤独/诗人啊/当你脉脉的眼神/将我镀成傲人的金色/我只愿拼尽一生的美丽/做一回你的/梦中新娘。

邬老师以诗人的气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诗意去解读文本,以一颗诗性的心灵去感悟诗歌,用诗情召唤诗情。走近大师的课堂,感悟大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调动自身的阅历、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要自觉体悟文本的审美内涵与艺术底蕴,要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疑点,填补教材的"空白",发表独特的观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在上《从小就要爱科学》一文时,因为是自读课文,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在充分阅读文本后,有学生提出"为青少年朋友插上奔向21世纪的翅膀"一句表达不妥,把"奔向21世纪的翅膀"改成"腾飞或飞翔的翅膀"更准确。学生的这一发现就是善于与文本对话的成果。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仅对文本作深入思考, 而且敢于质疑,善于想像,互相启发,这样的对话不仅体现出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而且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当然,师生的对话应该是贯穿课堂的始终,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二、"出"--跳出文本,训练思维

阅读教学只注重"入",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窘境,在"入"的基础上,还要求"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情感体验,这只是对文本体验的一个视角。教师还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转换思维方式,站在文本之上重新解读文本,达到认知上的求异和创新,获得方法,提升能力。

(一)培养学生会意体悟的语感能力。叶圣陶曾强调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中应把"培养语感"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语感就是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和直接感悟。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咏物抒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象征手法并学会运用"。作为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象征手法,如果仅仅通过几篇文章的学习就想达成目标,这本身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由于笔者平时比较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上起来还算得心应手。笔者以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为突破口,花了整整四个课时,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中觉悟"象征"手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较准确地理解各个事物蕴含的象征意义,并领悟文章的主旨。比如,一位学生在了解《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后很快就指出"白杨树象征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还有一位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查阅了《石榴》一文的创作背景后这样概括文章的主题:"这篇状物抒情散文借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的描绘来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無数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信,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萨特指出:"阅读就是有指导的创造。"最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5】这说明阅读教学最终指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与创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阅读和多元解读,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悲剧根源的认识,有同学认为主要是孔乙己自身好吃懒做酿成的,有的认为是社会的冷漠导致的,还有的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其实,只要符合作品所隐含的观点,言之有理,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同时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超越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方法,提升能力。阅读教学只有做到"入"与"出"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猜你喜欢
语感个性化文本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