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本细读”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

2019-08-18 15:23高凤伟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

高凤伟

摘要:文本细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进而探究其中文章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内容的能力。而当前我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中,学生逐渐开始倾向于文学史的理论研究,忽视了对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学习。因此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如何融入“文本细读”展开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现代文学史;教学;文本细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我国语言文学学科中主要的学习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文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类型。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许多新兴的文学理论在现代文学史中被应用,而文本细读这一重要文学学习技巧却被人们所忽视。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文本细读这一能力重新落实在现代文学史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文学史教学的概述

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主要由三个元素构成:第一是作家和作品;第二是文学流派、社会思潮以及文学运动;第三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和经验。而在这三个元素当中文学作品是最为基础的一项。没有具体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了对作品的审美,现代文学史也就不复存在。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西方文学和理论被引进到国内,在文学史专业中也不断的有新思想、新概念被推出。这也导致人们开始重视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进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学习。这一情况造成了文本细读被人们所忽略[1]。而对文本细读的忽视也给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带来障碍和不利影响。当前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已经陷入了非文学领域的程度,大量的文学运动以及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以及历史演变等充斥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述以及作者介绍等内容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对作家作品的学习反而成为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这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使文学史教学陷入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会让学生熟悉现代文学的发展经过,但是已经让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文本阅读能力。因此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重新落实到文学史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中细读一词源于西方文学,是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的过程。通过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意义。这就需要在细读中,对文章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也是通过对文章细节的揣摩理解来探索文章的艺术价值。因此,文本细读这一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文学学习技巧。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会出现大量蕴含丰富意义的作品,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文本细读,深入的挖掘其中的细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2]。

三、在文学史教学中落实文本细读的解决方法

(一)将情感带入阅读中

直接阅读文本是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因此很多学者也都会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而这些其他人的点评和解读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最大障碍,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撇开这些前人评论的影响,真正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而阅读是个人情感的发现,因此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和感情面对文学作品。通过自身的情感去探索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隐藏的内涵,通过阅读作品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呼应。在这基础上再对前人的评价和解读进行分析。只有在通过阅读后,与作者建立情感的连接,这些外部元素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意义。而读者在亲自阅读之前,是很难了解作品的评价和解读的。一旦先阅读了作品的解读,那么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迷惑当中,也会对自己的阅读产生影响。

例如在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很多学生在阅读之前就陷入了迷惑,不明白为什么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是对资本家自私虚伪的无情揭露。这一问题并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学生阅读作品解读时出现的困惑,这种情况也限制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想受到了前人的制约。而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更能激发出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这种直面文本的阅读方法相对于将文章分割成中心思想、内涵意义等内容更加具有学习意义。

(二)在细读中进行思考

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入作品中阅读,但并非是在作品中随意的理解和分析。因为一部文学作品在成型之后都会有着自己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进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思想意境。在作品中会存在一些关键的点,这些关键的点可以引导阅读者理清文章的顺序,帮助读者阅读其中的故事。因此在文本细读时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在作品的思想意境中找到这些关键点,掌握文章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发现文章细节,在很多会忽略的地方找出我们需要的东西[3]。

例如在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再次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写到两人经常回想三十年前的事情,但是根据剧情,侍萍被赶出周家时是二十七年前,为什么会出现三年的误差。而通过对其中的细节可以得出,这三年正是两人当年相恋的时间,所以两人在回忆过去时都下意识的将这段记忆想了起来,因此表现出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感情是幸福的,进而衬托出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感情并不幸福。通过一层层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平时忽视的情节。

(三)客观文本进行评价

每个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自身思想状态、内心情感、人生阅历、审美观念以及艺术水平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反映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风气、时代背景、民族民风、地理环境以及精神文化[4]。因此需要阅读者在深入了解作者之后再对文学作品给予客观的评价。例如在现代文学作品《沉沦》中,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这部小说会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在这部作品中,故事情节较为平缓、节奏缓慢、叙事也略显啰嗦。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五四青年的疯狂追捧。这就需要对作者郁达夫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当时的社会青年正处于一个思想十分苦闷的阶段,当时的青年人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疑惑,对自己的出路产生迷茫。而这个时候作者将“零余者”的小说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使当时的青年人对这个小说形象产生了共鸣,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个形象来表现自己在生活中的苦闷心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虽然用散文以及现代诗的写作方法去写小说,文章的结构、语言也并不出色。但也正是这些缺点才造就了这部小说的缺憾美,也是这部小说能够成功的关键原因。而像现代文学作品《女神》、《天狗》等,通过大量直白的词汇进行情感上的宣泄。这些都是现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直接理解的。这就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掌握,在五四时代,刚刚突破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人对于整个世界既感到迷茫又充满激情。在这种思想环境下,当时的青年人急于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的写作风格去表达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融入“文本细读”这一能力,就需要将情感带入阅读中、在细读中进行思考、客观文本进行评价。在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国富.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4(8):81-84.

[2]刘斐.文本细读法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的運用[J].文学教育(上),2017 (1):84.

[3]王凌.现代影视作品进入文学史教学的方法和功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 (21):162-163.

[4]覃春琼,秦延良.现代文学史教学应注重文本细读[J].语文学刊,2009 (20):19-20.DOI:10.3969/j.issn. 1672-8610. 2009. 20.012.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