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象与设计融合的表现

2019-08-18 15:23冯娜辉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意象融合设计

冯娜辉

摘要:中国意象学说由来已久,不仅在诗歌、水墨画等方面能够体现,在室内设计和纤维艺术中也有所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物质财富得到丰富的同时,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需要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之余,有一个能够让人放松,与人们情感产生共鸣的,引人回味的意象空间。这时传统“意象”概念所体现出的特有的人文魅力就显现出来,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意象空间的营造是美学判断的基础。将意象有机地融入现代的空间设计和纤维艺术创作中,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设计;意象;融合

一、“意象”概念的起源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提高,人们审美意识也应运而生。而传统的“意象”学说萌芽到成熟又有着漫长沉淀的过程,至今,不论是在中国美学还是哲学范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一文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即“艺术构思”,引文中“寻”和“窥”都表明艺术构思的过程是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的创造过程,只有深刻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才能使主观的“心”象化,客观的“物”意化,让“心”与“物”融为一体,创作出具有意象境界的文辞。艺术构思是其意象观的核心。此后,许多学者开始对意象进行分析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象观。其所蕴含的意义既丰富又深刻,是中国古代美学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积淀。虽说关于“意象”起源的问题众说纷纭,但究其概念最早起源于《周易》和《庄子》。《周易·系词上》中有记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了“意”和“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言”和“意”都可以通过“象”来表现,简单来说就是借用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来来解释事物存在之内涵,有种以小见大的意味在其中。《周易》的“立象以尽意”说是切合中国的艺术特征的,同时也为“意象”论的诞生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对“意象”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显示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1]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该书对于宇宙、人与自然及生命的意义都有详尽的描述,对于“意”和“象”的见解也最深刻。《庄子·外物》中说道的笙、蹄之于鱼、兔的关系,可以看出笙、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兔、意。由此可见庄子重视的是“意”,强调的是思想、是感悟。但这并不能磨灭“象”的重要性,《庄子》的论述中善于“立象以尽意”,但其根本是借其“象”要表达作者的“意”。而王弼的“言以观象”“象以观意”的“意象”观都暗示了,“言”和“象”都是载体,最终目的是“意”的表达。简介揭示了“立象以尽意”的内在含义。《庄子》强调的是不执着于“象”,体会“言外之意”。《周易》和《庄子》对于“意”和“象”的描写都是含蓄且回味无穷的,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对“意”和“象”的讨论,对后世意象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

二、“意象”与设计的融合

(一)空间设计中的意象融合

室内空间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除了满足现代人们的物质功能,也要重视人们的精神体验,人们对于一个放松、自由的空间需求越来越高。这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不谋而合,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将意象看作是艺术的本体,通过客观物象的创作更好的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意象与室内设计的融合,则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品质的追求和空间的艺术表现。通过不同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为空间增添更多的新鲜血液,体现出现代空间设计对于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为探索空间新型语言符号提供了新思路。

在空间中融合意象并不是简单外物的堆砌,而是在设计中结合所处空间环境地域、人文等特点进行提炼分析并融入现代设计要素,塑造出有特色的意象语言形式。就好比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塑造就源于对传统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艺术家通过对传统自然、文化、文字等符号的提炼,整合成为具有特色的表现元素,当这些元素符号进入空间时,是从整体环境考虑,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浓郁的空间意识,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赋予其超越本身界面限制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空间。

如光影、白墙、翠竹是空间的主要元素,将光作为一种表现符号融入其中,不同时段光线的变化,为空间增添了丰富的层次。纯净的白色,将室内空间所有的元素和材料串联起来,营造出纯净、优雅的空间氛围。而竹林背景的塑造,让人仿佛置身于清新、明朗的自然景色中。使得整个空间空灵且透。传统园林、白墙、竹林等都是它的灵感来源,结合现代人们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营造出一个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意象空间。

意象与空间设计的融合更能体现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且人作为室内空间活动的主要群体,通过空间活动交流彼此的物质信息,又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空间语境,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意”和“象”融合的空间语言形式,赋予了空间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

(二)纤维艺术中的意象融合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纤维艺术领域开始飞速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纤维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中国传统意象之美,中国自古就注重对情意的表现,将对“情”“意”的追求融入艺术创作,经过凝结、沉淀之后意象气韵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纤维艺术作为当今时代表现的艺术形式,必然能够从其表现形式及内容中看到人文底蕴,也逐渐从固有的传统表现形式转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升到功能情感相统一的高度。这时,文化的底蕴价值就会显现出来,尤其在纤维艺术中,要想创作出一件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不仅要停留在表面形式,将中国传统意象融入纤维艺术创作中,保持中国文化悠久的血脉,体现中国文化的中独特、深刻、悠远的人文意象,才能使得纤维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使我国纤维艺术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个性。

李薇的纤维艺术作品《空山鸟语》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民乐作品《空山鸟语》,将作者从曲中获得的灵感和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解,融于创作中,通透的材质特性使得古典悠远的场景若隐若现、虚实相生,这似是而非的画面也给观者留有一定想象的空间,朦胧的意境仿佛带我们进入那有着花香鸟语的山林之中。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材质和工艺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国传统民乐的深刻理解。李薇的另一件作品《清、远、静》,采用水纱和真丝绡两种材质进行叠加,水墨意象的主题概念加以通透材质的美感,整体水墨设色看似无心,却处处有规律可循,通过一次次的叠加,形成或明或暗的水墨效果,引领观者走进作者营造的悠远的意象空间之中,同时将作者对于人生和艺术的理解融入其中,这种绵长的意蕴需要观者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气韵。她的作品中并没有写实的表现,而是用纤维代替了传统的纸笔,通过整体材料的把握,注重形神结合,将作者自身情怀融入纤维艺术创作中,产生了独具中国意象的美感。[4]

由此可见,意象的表现不仅能够体现纤维艺术家对于纤维材料的认知、工艺的把握,同时也能体现在传统文化熏陶背景下纤维艺术家们自身的修养。也可以看出,在當代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也受到了传统意象理论的影响,对于传统审美意象的延续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注[M].台湾:世界书局,2011.

[2]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8.

[3]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曾丽思.当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意象[D].清华大学,2015.

[5]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6]孙艳,李朝晖.论室内空间中纤维艺术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43.

[7]钟明善.意象艺术散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8]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意象融合设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