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轩 马安平
摘要:荒岛文学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荒岛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它对荒岛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对荒岛文学的成因、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描述,总结出传统荒岛文学的特点荒岛文学的特征,大致是三个部分:主人公意外流落荒岛,主人公克服各种困难在荒岛上生存下来,最后得救回到文明社会。戈尔丁继承传统,再从主题和情节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蝇王》对荒岛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荒岛文学;《蝇王》;继承;发展
一、荒岛文学的介绍
荒岛文学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也和浪漫主义小说不一样,它在文学发展史上并不是很繁荣。但是,荒岛文学又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文学当中。英国是一个岛国,荒岛文学的发展和英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因此,随着应英国社会的不断段发展,越来越多的荒岛文学作品被读者所接受。荒岛文学是指在海洋上,以一座远离人类文明的孤岛为背景来描写的文学作品。通常来说,荒岛文学的特征大致是三个部分:主人公意外流落荒岛,主人公克服各种困难在荒岛上生存下来,最后得救回到文明社会。
荒岛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比如杰弗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都是非常著名的荒岛文学作品。
荒岛文学文学作品的发展存在有着很多因素。环境和历史因素在荒岛文学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地理环境上分析,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正是这种地理环境,从而影响了英国的民族特性。主要依靠船只来对外进行交流,所以对海洋的探索慢慢的成为这个民族的天然属性。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为荒岛文学的成功发展提供了养分。这一时期英国开始对外实行殖民统治。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崛起,与此同时商业交流和海上贸易也在不断扩大。再到后来的工业革命不仅技术不断革新,而且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资本价值观,这就导致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不断对财富的追求。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荒岛文学在那时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且这个领域也越来越受作家们的追捧。
二、威廉·戈尔丁和他的《蝇王》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这部小说也奠定了戈尔丁的世界声誉。标题“蝇王”也就是“苍蝇之王”来源于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成为“万恶之源”,而至英语中,“蝇王”是粪便等污秽之物,因此也就象征着丑恶。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在持有海螺的拉尔夫在猪崽子和西蒙的帮助下成为孩子们首领,带领孩子们搭建房屋,生火求救。刚开始孩子们共同努力而生存下来,后来由于恐惧所谓的“野兽”,他们分裂成了两个派别——以拉尔夫为首的民主派和以杰克为首的专制派。后来两个派别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大部分孩子丧失了理性变成凶残的野蛮人,加入了杰克的团体,而坚持理性的孩子则失去了生命。小说最后以成年军官来岛上搜救孩子们而告终。孩子们离开荒岛,回到了充满战争的世界。
三、从《蝇王》中看荒岛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主题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统的荒岛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的主题都是“邪不胜正”,同时作者也对作品中的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这些主题在《鲁滨逊漂流记》就有所呈现,鲁滨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使大自然向他屈服。他在荒岛的经验也正式反映出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的环境——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英国对外的殖民扩张。
18世纪和19世纪,乐观自信始终促进着当时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20世纪的经济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彻底改变了这种乐观自信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开始注重反传统和注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些作家当中,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就开始探索人类的本质,并且没有其他作品能与之相比。
《蝇王》所表现的主题和传统荒岛文学所表现的“邪不胜正”完全相反。在《蝇王》的故事中,孩子们经过短暂的快乐之后,所以的事情都向着坏的方向发展。“邪胜正”的主题渗透到小说的各个方面直到小说结尾。这也就展现出戈尔丁对人类本质的悲观态度。这也就展现出戈尔丁对人类本质的悲观态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戈尔丁致力于让人们了解人性当中的“恶”,要让人们最终认识到人类的本质,因此他就带着强烈的情感创作出《蝇王》这篇小说。《蝇王》的悲剧结尾告诉读者,邪恶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有外部客观事物造成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二)情节的继承与发展
在傳统的荒岛文学作品的模式中。鲁滨逊用他卓越的才能击败食人族,拯救了一名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并教他适应人类生活,最终一起回到文明社会。
《蝇王》中一群十几岁的男孩们流落荒岛,历经冒险,最后被获救。看似和传统的荒岛文学的发展情节一样,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主人公都是流落荒岛,但是他们的行为或最终命运都不相同。以拉尔夫为首的民主派想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这里的情节给读者似乎是按照传统的荒岛小说情节来写的,但是戈尔丁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相反的是故事情节开始向反方向发展。在《蝇王》中,孩子们脱离父母的管教,开始失去责任感,他们开始狩猎,逐渐变得野蛮,混乱取代了道德秩序,堕落取代了天真。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是社会美德的一种体现,因此通过分析小说中孩子们狩猎行为,就能表达出戈尔丁对人类性本恶的探索。
第一次狩猎时,杰克抓到一只野猪,他犹豫了一下,导致野猪挣脱逃跑。这里就反映出来文明依旧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但当孩子们脱离成人社会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在文明制度中遵守规则。之后,杰克越来越痴迷狩猎,他开始带上涂满泥彩的面具,在面具之下彻底的释放了自我。但始终代表人性善的西蒙,却被误当作野兽而死在这群野蛮人的刀下。那些唱诗班的男孩子本应该是天使,现在却变成野蛮的狩猎者,杰克对西蒙的死毫无愧疚之心,相反他却变虚伪恶毒。西蒙的死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罪恶感,而是加深他们内心深处的邪恶,他们将在内心的黑暗面越走越远,也为猪崽子的死埋下伏笔。以杰克为首象征着性本恶的孩子们开始掌握主动权,猪崽子的死象征着文明社会的土崩瓦解,代表民主的拉尔夫也成为受害者,变成被追捕的对象。
通过对狩猎描写,威廉·戈尔丁的目的就是揭露人性当中的黑暗。当人类在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内心黑暗的一面就会摧毁善良的一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蝇王》中孩子们最终返回的社会和传统荒岛小说主人公所返回的社会是不同的。鲁滨逊返回的社会是英国光荣革命后一片祥和繁荣的社会;而男孩们所回到的还是一片战乱的社会。孩子们在荒岛上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也就是和外面世界战争冲突是一样的,战争代表着野蛮,为了得到权利来破坏和平。
从文明社会的建立到它的土崩瓦解和互相残杀,从原始的荒岛到未来的战争,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完全突破了传统荒岛冒险的“三部曲”。
四、总结
荒岛文学本意是要表达人的智慧、文明和善良,但是《蝇王》作为一部荒岛文学作品与传统的荒岛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戈尔丁借用荒岛文学的框架描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也呈现出来许多新特征:在主题和情节上对人性本恶进行了深度探讨,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而是给人们指明方向,给世人警示,要承认人性的邪恶面,表现出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同也要正视民主文明的脆弱面,对战争进行反思,关注自然,重视道德关怀,呼吁人们重建信仰,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出危机和困境。这些新的特征正是《蝇王》对荒岛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文革.人性深处的黑暗——戈尔丁《蝇王》人物形象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4):277-278.
[2]彭艳华.《蝇王》对英国荒岛文学的情节与主题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3(5):164.
[3]姚燕萍.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繁荣溯源[J].档案文化,2016(6):123-125.
[4]吴媚.人性之恶与成长失范:《蝇王》的成长维度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127-129.
[5]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1.
[6]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