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有效性的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调查

2019-08-17 02:01刘月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

刘月月

〔摘要〕为了调查当前初中生对于校园霸凌的态度,本文选取309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初中生校园霸凌正式量表对被试施测,结果发现:(1)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呈现良好状态,但是在对校园霸凌的认知上水平偏低;(2)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对校园霸凌的后果预估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对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低于女生;(3)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对校园霸凌采取阻止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面对校园霸凌时采取阻止行为的可能性最低;(4)非独生子女对于被校园霸凌者的共情水平高于独生子女,但是独生子女对于校园霸凌的整体态度好于非独生子女。根据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的特点,结合中学德育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校园霸凌态度;德育;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9-0015-04

一、引言

校园霸凌态度是校园霸凌行为研究的方向之一,校园霸凌态度是指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感知与定义、对校园霸凌事件的后果的预估、对被校园霸凌者的共情、对校园霸凌事件所采取的行为。态度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1],如果初中生能够对校园霸凌持有正确的态度,那么就能减少其参加校园霸凌事件的可能性,或者在校园霸凌发生时能够阻止事件发生并通知周围的保护者[2]。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的混乱阶段。在这一阶段,初中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校园霸凌事件会形成自己的态度。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培养初中生对校园霸凌形成正确的态度来干预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

学校是初中生群体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初中生对校园霸凌现象的态度与学校德育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本研究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出发,调查初中生当前对于校园霸凌的态度,并根据态度现状在德育工作方面提出一定的干预措施。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滁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重庆师范大学蒋屹林编制的初中生校园霸凌正式量表,该量表共有31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5,分半信度为0.866,信效度良好,可以真实反映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的情况。量表主要考察以下三个因素:

共情理解:主要是指校园霸凌态度中的情感内容,初中生能够设身处地体验被校园霸凌者的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被霸凌者的情感。

后果预估:主要是指校园霸凌态度中的认知内容,反映了初中生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感知与定义、对校园霸凌事件的后果的预估。

行为实施:主要是指校园霸凌态度中的行为内容,反映了初中生对校园霸凌事件所采取的行为。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的基本现状

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的现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校园霸凌态度各维度以及總量表的项目均值在3.42~3.74之间,这说明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状况总体呈现良好状态。后果预估这一维度的项目均值最低,说明初中生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二)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比较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校园霸凌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整体的校园霸凌态度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后果预估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t=-1.445,p=0.028<0.05),男生(M=43.79)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和对校园霸凌的后果预估显著低于女生(M=45.17)。

(三)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比较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校园霸凌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整体的校园霸凌态度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行为实施这一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t=4.707,p=0.010<0.05),初二年级学生(M=44.47)对校园霸凌采取的行为显著低于初一年级(M=45.20)、初三年级(M=47.30)。

(四)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校园霸凌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校园霸凌态度总分(t=1.169,p=0.041 <0.05)、共情理解(t=-1.516,p=0.001)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情况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M=109.83)对于校园霸凌的态度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M=107.98),非独生子女(M=18.95)对被霸凌者的同情显著高于独生子女(M=18.38)。后果预估、行为实施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情况上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调查发现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状况呈现良好状态,但是在对校园霸凌的认知上水平偏低,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8]。这说明当前学校德育对初中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对校园霸凌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但是在认知水平上的不足说明了当前初中生仍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可以在校园霸凌发生时采取阻止行为。

(二)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后果预估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显著低于女生,其余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所偏差[8]。这可能是因为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区别,女生因为体力弱于男生,在生活中会接受到更多的安全教育,对校园霸凌的认知会高于男生。男生更爱观看暴力视频等,会接受到更多的暴力信息,对校园霸凌的认知会相对模糊。他们受到媒体中暴力信息的影响,分辨能力降低,无法准确判断校园霸凌对被霸凌者造成的伤害。

(三)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行为实施这一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初二年级学生对校园霸凌采取阻止行为的倾向显著低于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校园中处于最高年级,在学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去阻止校园霸凌行为。初三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了一定的成长,对校园霸凌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更倾向于阻止校园霸凌行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校园,一般为被霸凌者,他们为了保护自身也更会在校园霸凌中采取阻止行为。

(四)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调查发现校园霸凌态度、共情理解在独生子女情况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对于校园霸凌的态度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对被霸凌者的同情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具有更多的宽容心,对被霸凌者的同情也会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中更受宠溺,比非独生子女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接受到更多的安全教育,在面对校园霸凌时更有底气去阻止,对校园霸凌的整体态度更好。

五、基于中学德育的有效性对校园霸凌态度进行干预的教育措施

态度指导个体的行为,为了减少校园内的霸凌行为,德育工作可以从初中生的校园霸凌态度入手。初中生对被校园霸凌者的共情、对校园霸凌事件的认知影响着他们遇见校园霸凌时采取的行为,所以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从共情能力、认知水平和行为实施这三个角度改善初中生对校园霸凌的态度。

(一)培养初中生对被霸凌者的共情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有效平台[6],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进行共情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倾听练习均是不错的练习方法。

角色扮演是共情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角色扮演工作坊,让班级内的每位同学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到校园霸凌的危害。学生们可以扮演校园霸凌者、被霸凌者和旁观者,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他们深刻体验到被霸凌者在遭遇校园霸凌时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独生子女对被霸凌者的共情能力低于非独生子女,教育工作者们还可以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开展主题为“提高共情能力”的系列团辅活动,通过团辅活动中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进而提高共情能力。

(二)提高初中生对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

目前初中生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偏低,教育工作者应当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在校园霸凌这一领域的知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校园霸凌相关的影视作品,阅读与校园霸凌相关的书籍,增强他们对校园霸凌的了解。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学校举办“向校园霸凌说‘不”的文化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展示与校园霸凌相关的物品、故事,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文化节的举办中,提高他们对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

具体地看,初中生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男生对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更低,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可以对男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应当全方面考虑,既不错过每一个学生,也不把所有的学生混为一谈。教育工作者应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校园霸凌的认知水平。

(三)鼓励初中生勇敢说“不”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当鼓励初中生对校园霸凌勇敢说“不”,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制止校园霸凌行为。初中生对校园霸凌的共情能力、认知水平影响到他们在校园霸凌事件中的行为实施,教育工作者除了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认知水平,还可以直接干预初中生的行为实施。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心理剧对初中生的行为进行干预。校园心理剧可以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冲突、烦恼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20]。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校园霸凌”为主题开展戏剧节,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未参与表演的学生也可以集体观看。学生可以自己撰写剧本,邀请老师进行心理剧表演指导。学生可以设置校园霸凌的多種情境,在舞台上扮演校园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观者、执法者等角色,将校园霸凌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同学面前。在剧本设置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明确提出要求,需要学生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在舞台表演时,学生演员通过表演展示对校园霸凌说“不”的方式,可以给台下的学生观众直观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学会将这些方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Ajzen I,Fishbein M.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5):888.

[2]Datta P,Cornell D,Huang F. Aggressive attitudes and prevalence of bullying bystander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16,53(8):804-816.

[3]G?kkaya F. Peer bullying in schools:A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program[J].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2017:167.

[4]程淑华,于童.中小学校园霸凌现象的心理干预措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157-160.

[5]高琦.职业学校教师应对校园霸凌现象的策略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2):86-88.

[6]郭海英,蒋捍.论共情能力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6(19):22-24.

[7]黄虹.中学校园霸凌现象的剖析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1):150-151.

[8]蒋屹林. 初中生校园霸凌态度问卷编制与调查及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9]马亚琴,王丽.防范欺凌问题 建设和谐校园[J].教育现代化,2018,5(39):303-304,309.

[10]孙锋.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8):24.

[11]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0-23,46.

[12]向松柏.中小学校园凌霸问题对策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0(2):93-96.

[13]徐晶晶.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及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98-199.

[14]颜晋.浅谈中学德育——以重庆市田家炳中学幸福德育实践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8):75-78.

[15]杨秀芬.校园霸凌的成因及干预措施[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6):113-114.

[16]于佳楠.初中生校园霸凌现状调查分析[J].法制博览,2018(14):65.

[17]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8):73-76,66.

[18]张学政,李东林.我国校园暴力研究现状述评——基于CSSCI源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教育导刊,2017(6):67-71.

[19]張祎.校园霸凌的现状、原因及防治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7(5):76-79.

[20]张引.向校园霸凌SAY“NO”——校园心理剧在关系霸凌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34-36.

[21]周佳,马巧玲.同伴依恋路径下的校园欺凌干预[J].教学与管理,2017(10):29-32.

[22]周嘉颖,罗国芬.青少年遭受校园霸凌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7(1):174-19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24)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初中生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德育出希望之花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