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铁钱

2019-08-17 06:27陈忠海
中国发展观察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外流铜钱流通

陈忠海

中国有约5000年的货币使用历史。在此期间,以铜为材质的钱币长期充当制钱,各类铜钱无疑是发行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的货币,但也并非没有其他材质的货币出现,除人们熟悉的金、银以及纸币外,铁也多次作为铸币材料,只是由于铁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使铁线未能广泛流通起来。

间断发行

铁钱,即以铁为材质铸造的金属货币。中国古代货币最常用的材料是铜,铁钱的出现较铜钱晚。关于铁钱的起源,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冶铸》中记载:“铁质贱甚,从古无铸钱。起于唐藩镇魏博诸地,铜货不通,始冶为之,盖斯须之计也。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杂伯衰时,则铸铁为钱,并志博物者感慨。”按照这个说法,铸造铁钱始于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因为当时铜材无法贩运才不得已用铁铸钱。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铁钱的历史虽没有铜钱早,但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有了,最早的铁钱出现在西汉,即汉初的“铁半两”。

按照西汉的规定,原本是不允许铸造铁钱的,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文帝时“法使天下公得雇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他巧者,其罪黥”。但考古发现似乎又推翻了这项记载,1955—1959年间在湖南省衡阳市、长沙市的10余座西汉墓葬中分别出土过铁钱数百枚,直径2.3—2.5厘米,重1.9—2.5克,形制与当时流通的半两钱相似,被称为“铁半两”。对于这批铁钱的性质目前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它们并不是流通货币,而是专门作陪葬品用的。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两汉交替时公孙述趁乱割据蜀地,于建武元年(25年)称帝,国号成家。当时蜀地铁矿产量较大,而铜不易得,公孙述于是“废铜钱,置铁官钱”,所铸造的铁钱在蜀地流通,形制上主要模仿汉朝的五铢钱,被称为“铁五铢”,这是公认的正式流通使用过的铁钱。此后,东汉时期铁钱还曾零星出现在史籍里,《通典·食货》引皇甫谧《高士传》:“郭泰过史弼,送迎辄再屈腰,泰一传揖而去,弼门人怪而问之。弼曰:‘铁钱也,故以二当一耳。’”郭泰和史弼主要生活在东汉桓帝时期,根据这项记载,在东汉后期铁钱仍在部分地区使用,当时2枚铁钱可当1枚铜钱用。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期间推行了多项重要改革措施。《隋书·食货志》记载:“普通中,乃议尽罢铜钱,更铸铁钱,人以为铁贱易得,并皆私铸。”“普通”是梁武帝所用年号之一,时间为520—527年,按照这条法令,在梁朝统治区内,包括历代以来的铜钱都被禁用,而改用新铸的“铁五铢”。为鼓励大家接受铁钱,新铸的铁钱上还有“五铢大吉”“五铢大富”“五铢大通”等吉祥语,这一时期铁钱得到较大范围的流通,造成私铸泛滥,史书说“所在铁钱,遂如丘山”。

“铁钱之战”

宋朝之前铁钱虽间断发行,在个别时期和局部地区也曾流通使用过,但总体而言货币体系仍以铜钱为主。北宋初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钱荒”,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宋朝铜钱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因为铜原料匮乏。在中国古代,铜矿的发现和开采都较为有限,而铜不仅用于铸币,还是生产、生活所需资料之一,这就造成了铜钱在原料方面的紧张,所以史书中不断有“时铜钱已竭,图甚苦之”“民乏铜钱”“铜钱,民间难得”等记载。铜材缺乏的情况在宋朝更为突出,《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后,铜坑多不发”,而同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商品交易日趋活跃,对铜钱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全国铜产量约1460万斤,把这些都用在铸钱上仍显不够。

为解决“钱荒”问题,宋朝在部分地区试行铁钱,首先选中的是曾有铁钱流通史的蜀中。《宋史·食货志》记载:“蜀平,听仍用铁钱。开宝中,诏雅州百丈县置监冶铸,禁铜钱入两川。”其后,铁钱在四川大量铸造,数量颇众,以后每换一次年号几乎都铸有本年号的铁钱。据清人鲍康《观古阁泉说》记载,清代收藏家刘燕庭曾在四川做官,专门收集四川的宋代铁钱,“共得到不同式样,就达三百九十三种之多”,可见铁钱在当时四川流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除四川禁铜钱、行铁钱外,在陕西、河东、两广、河北、京东等地也曾铸行过铁钱,宋徽宗时两广、陕西、河东等路还曾专行铁钱、禁铜钱,这些地区属当时的“沿边”或“沿海”地带,是禁止铜钱外流的重点管理区。

与宋朝并立的辽、西夏政权也铸造铁钱,原因却与宋朝不同。辽、西夏统治区内铜矿资料较丰富,以辽为例,《辽史》记载:“先代撒刺的为夷离荃,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辽政权并不缺铜,但史书中多有其铸造铁钱的记载,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究其原因,可以从宋代一份朝臣奏议中找到答案。《文献通考·钱币》记载,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知泽州李昭遴进奏:“北虏亦能铸铁钱,以易并边铜钱而去,所害尤大。”据此可知,辽政权铸造铁钱的目的并非方便本地区交易流通,而是主要用来交换宋朝的铜钱。辽政权辖内铁矿资源也很丰富,今辽宁省鞍山市首山、河北省平泉市罗杖子等地都发现大型冶铁遗址,由于资源丰富,辽代铸造的铁钱便源源不断流向边市,通过互换,加剧了宋朝铜钱的外流。与辽政权类似,西夏也铸造有铁钱,其主要用途也是在“对外贸易”方面,铁钱主要流通于沿边的榷场。

因此,两宋时期铁钱有所兴起,铸造量和使用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对宋朝政府来说主要是货币需求量加大但铜原料紧张所造成的,对辽、西夏来说则主要出于“货币战争”的考虑。为防止铜钱外流,宋朝政府铸造的铁钱主要流通于沿边地区,并在部分地区禁行铜钱,以此防止铜钱外流,但由于边禁不严,辽、西夏仍能用铁钱兑换到大量铜钱,在这场“铁钱之战”中宋朝总体处于劣势,这从两宋时期铜钱日益严重的外流情况中就可以看出来。

天然劣势

宋朝以后至清朝中期之前,铁钱基本退出了货币体系,元、明以及清朝中早期均没有大规模发行铁钱的记录,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铁钱才再一次“出世”。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8年即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继位,为解决因鸦片战争而造成的严重财政问题,同时为了应对因太平天国革命而造成的滇铜外运受阻,咸丰二年(1852年)采用四川学政何绍基提出的“即使银数方赢,尚宜反经以复古,现职银数日绌,尤当变法以救时。顾救时之法,仍不外乎复古”建议,铸造了一批面额不等的铁钱。但由于民间对铁钱抵制情绪很深,这次“铁钱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中国约5000年的货币发展史中,铁钱流通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过几百年,其间还只是在部分地区流通。为什么铁钱的生命力如此“脆弱”呢?其实这与货币进化史是相适应的,在货币的金属本位制中“贵金属”代替“贱金属”是基本趋势,中国古代货币价格轻重理论认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货币的购买力与其自身价值密切相关,相对于铜,铁是一种“贱金属”,铁钱的购买力较铜钱差了很多,《文献通考·钱币》记载:“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1000枚铁钱就重达一二十斤,如果1匹上好的绢值2万钱,那么就得用一二百斤铁钱去购买,货币的作用本是使商品交易更便捷,但铁钱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宋史·食货志》记载“铁钱十纳铜钱一”,从中看出铜钱与铁钱的“兑换率”在不断拉大,到宋朝时已经达到了1∶10的悬殊程度,以当时专属流通铁钱的四川为例,一个卖柴的山民每天可得约100文收入,一个月约3000文,如果全部是铁钱,那就是30000枚,重达好几百斤,使用起来当然不便。

此外,铁作为金属在冶炼方面还有一项劣势,其熔点为1535℃,远超铜的1083℃、金的1064℃、银的962℃、铅的328℃和锡的232℃,熔点高不仅造成冶炼难度加大,而且在当时冶炼技术下使铁更不容易与其他金属合炼,这一点远逊于铜。此外,铁更容易锈蚀,难以保存,如果时间久远些,铁钱的鉴定、辨识就成了难题。正是由于以上诸多不利因素,才使得铁钱在中国古代并未真正流通起来,不同时期出现的一些铁钱,都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在整个中国古代货币史中只能算“浪花几朵”罢了。

猜你喜欢
外流铜钱流通
基于Fluent的赛车翼板外流场设计与仿真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铜钱草
人口外流成因及对策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不外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