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禾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国际贸易被描述成一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发达经济体生产自己更擅长的、技术和资本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新兴经济体利用自己较低工资的比较优势,生产技术和资本附加值更低、劳动力密度更高的产品。问题是,这个理论框架忽略了一个问题:发达经济体的数量很少,而新兴经济体的数量很多。
熟悉经济规律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产者越少,其定价能力就越强。比如,生产个人电脑芯片的英特尔公司,常年能保持高达百分之几十的利润率,就是因为它几乎垄断了个人电脑芯片市场,即使排行第二的AMD公司都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反垄断法的存在,英特尔公司可能早就已经独霸整个个人电脑芯片行业了。
这种定价权的区别,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在自由贸易中分配到的利润,是高于发达经济体产品的资本和技术附加值的。发达经济体可以利用它的产品供给更少的优势,定到高的离谱的价格。反過来,新兴经济体由于供应者众多,几乎没有抬价的能力:新兴经济体初级产品的利润率,也就长期被束缚在成本线以上一点点。
一直以来,大量的中国出口企业互相竞争,只能获得一两个百分点的利润率,就是上述理论最好的证据。这些低端产品出口企业在竞争中,把利润率压到几乎零的水平。而这种竞争的幅度之激烈、效率之高,甚至出现国家刚给某个出口行业退税补贴,马上海外采购商就跑来要求企业降价,生生把国家补贴拿走的例子:你不降价可以,我就从你隔壁的供货商那里拿货。
更糟糕的问题在于,在两个因素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国家想要在产业链上提高自己,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方面,随着一些高端行业的技术不断累积,新兴经济体复制高端行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自由化的国际市场竞争,导致新兴经济体几乎不可能用商业的方式追赶上成熟经济体。越是高端的行业,比如高端工业产品、医药、半导体设备、软件、航空航天设备等等,其运输成本一般越低,同时规模效应也越强,在软件应用等领域还会形成网络效应。
低运输成本导致一个发达经济体的产品,可以以相对产品价值极低的运输成本,运送到全世界各个市场。而强大的规模效应,导致先发者能够占据整个市场,并且不断通过将收入转投入研发,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拉大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部分行业中存在的网络效应,更使得后来者几乎不可能追上领先者。
在这样的自由贸易状态下,新兴经济体在高端行业里,会和发达经济体越拉越远。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市场的一些行业,比如大飞机、计算机软硬件、高端医药行业,无不出现这个问题。
但是,贸易战带来的技术封锁,却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困境。在技术封锁下,新兴经济体无法从发达经济体买到高端产品,消费能力只能涌向本国质量更差一些的类似产品。在本国相关产业获得了收入后,它们就有能力进行研发,而持续的研发投入会带来技术上的改善。这种正向循环,会打破前述的、自由贸易下新兴经济体的高端产业困境,从而在长周期里成为有力的行业竞争者。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种封锁造成的长周期产业升级,对于越大型的新兴经济体,效果往往越好。对于小型经济体来说,过少的人口数量一方面无法撑起太复杂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无法形成足够强大的国内消费能力,因此过小的国内市场往往很难给早期的低质量产品足够的支撑。但是,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这样体量巨大、人口众多的经济体,以上的两个问题都不存在。
所以说,发达经济体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巨型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技术封锁,短期固然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是从长周期来看,这种技术封锁恰恰把新兴经济体中高端产业所需要面对的极其强大的、甚至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几乎不可能打得过的对手排斥在市场之外,给新兴经济体的高端产业升级铺平道路。
作者为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