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桓
【摘 要】随着“两会”的召开,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公共热点。尤其是作为群众关注热点的农业尤为重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到如今的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举动,表明农业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要。整体以“三农”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纷纷为之建言献策,关注点逐渐集中,对于农业的改革发展也考虑得越来越全面。
【关键词】两会;农业发展;未来规划
提到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农村土地和乡村治理政策。稳定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下一步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减小城乡经济差距的重要步骤。“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副市长何报翔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16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由此可见,农业一直是我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人民基本生活。
但是,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这种政策的确可以在理论上解决矛盾,但是他们面对的问题就是实际的资金不足。乡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资金支持,教育、道路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和国家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已经逐步加大力度,但是却比较分散,应当适度把财政资金集中,就像“精准扶贫”政策,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问题。
如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不但要有年轻干部积极投入进农业发展,更要有生在农村,爱在农村的本土干部,结合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同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其实乡村振兴战略实质就是农业的振兴,核心就是让农民积极参与,在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减小城乡经济差距,为建设共产主义大国作出基本准备,发展农业的根本,就是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为解决发展中矛盾问题、建设美好未来社会打下基础。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更要保护好环境,环境问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不容忽视。
如今,作为农业工作的主体-农民,享受的保障越来越多,也就是对于乡村改造的力度更加具体了,彻底关注民生成为发展农村改革的基本点,围绕着农村基本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个人认为,针对农业发展如何快速提升的问题上,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先抓教育。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学习科技等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识,先具备必备知识为首要,只有先懂得基础知识才可以继续发展提高,光靠外力肯定不行,让城市高尖端技术人才来乡下发展只是一种辅助,应该在乡村内进行教育调整,毕竟这片土地连着广大的农民群众,所以培养內部先进人员并且引进优质人才,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经济改革。
第二,提高技术含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技的力量逐渐显示在人民眼前。在农业方面提高技术含量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而实行科技改变的前提,就是第一条-教育。只有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更好运用。
第三,合理减小部分地区农民所交土地税。给他们提供便利,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政府给予帮助,使他们的农业发展,同时对于部分特困地区采取“定制”办法,延长其产业链,扩大经济效益,比如安排旅游业等产业,从其他产业带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为保证减小城乡差距,合理控制城市的税收和最低保障。需要保护好的一步不能少,多余的娱乐建设尽量减少,将资金运用合理,稳定提升整体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会出现一些必定会出现的矛盾。因为发展必定伴随矛盾,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后,发展的高度又会再一步提高。在充分发展农业的同时,综合科技、工业等多方面,必定会出现环境恶化的劣势情况,治理环境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必然问题。产业可以再生产,农业可以再种植,但环境不会再恢复,保护环境理念需深入每个人心中,这不单单是保护环境,更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大事。所以在发展的同时,需要以环保,节约能量为首要核心,不能违背环境理念,那样相当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绝对禁止的。不必要图效率,也没有必须抓住业绩,任何过程没有一口吃到撑,要打好基础,发展是大事,并不是儿戏。
新时代新青年是未来国家的花朵,照耀着,奔跑着向着未来。青年在学习阶段很少有为国家作出实质性巨大贡献的,但是可以在这一代植下保护和平,绿色环境的理念种子,从一个人,推广到几千人,再扩大到几万人,贡献不言而喻。这也是履行了正确价值观的本意,帮助他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字看着简单,说着容易,但做难,但是,我们不做,谁来做?国家养育了自己,自己就有这义务来贡献国家,岂可为安身修养所折腰?
中国的未来发展需要每个公民贡献力量,我们青少年,没有资格享受成果,真正应该致敬的是那些已经为国家做出贡献,却因年龄问题不得不离开建设行业的老一辈人才“爷爷”们,他们怀着那期盼的心,持着敬业的精神,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真正的“英雄”是他们啊。
发展中必然不可急于求成,未来建设的道路是漫长的,积极的,要从基础一步一步打好,彻底夯实贯彻党的精神,为人民、为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注释:
参考资料:《2019年全国两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