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怡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于哪里?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自春秋战国始,诸子百家用他们匪夷所思的智慧,为中国文化和传统立下规矩。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道家为天地立心,儒家为生民立命,法家为这混乱不堪的人世定下公正的法则,墨家平等尚贤,研究万物之理,推理逻辑之学,在乱世里行走的诸子,以他们的智慧迎来了中国第一次文化上的大一统。
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两座高峰,为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开启血脉。唐诗清丽,宋词婉约,元曲绵长,一部《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古四大名著更是古人智慧的凝结。
就像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既有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一份纯真质朴,也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一份责任与担当,既有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份雄心,也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一份从容和淡定,我想,这是人生的味道,是文化的味道,也是民族精神的味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诲。”伟大诗人屈原,因为他中国多了一个节日,多了很多风俗,他的名字和故事在民间流传,他的诗成为华夏不朽的乐章。岳飞“精忠报国”彰显中华民族的气节。还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悲壮。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又或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正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财富。
约1420年,曾有一条大船成功绕过好望角,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远洋航行,它以各国航海者无法想象的恢弘之势打通了中断已久的东西方海上航线,创造了空前的海上传奇,更像世界显扬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据记载郑和宝船最大的长近150米,船队全盛时拥有200多艘舰和28000余人,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强大实力,这是一种充满底气的自信。郑和注重建交,不重索取,沿途给各国带去各种贵重的礼物,尽显大国风范,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种大气的自信。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郑和船队在爪哇岛曾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攻击,170多为船员无辜被杀,尽管船队的战力足以扫平整个岛屿,但郑和毅然主张“和为贵”,赢得了两国长期的和平友谊关系,大气之余尽显和气。
虽然,随着郑和的病逝航海图被毁、宝船的朽坏和海禁的开启,远洋航行成为王朝绝唱,但郑和留下的这种底气、大气、和气和骨气却一直积淀传承至今成为支撑中华文明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
当然,五千年的奔跑中我们也曾遭遇风雨坎坷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民,当1919年冬,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用板凳、铺板临时支起的写字台前完成。有太多如鲁迅一般的仁人志士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一样的文字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八十年前在狱中用敌人给他用来劝降的纸和笔写下的动人心魄的篇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作家艾青面对侵略者仇恨的呐喊。“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火从未熄灭。
让我们回顾近代文化艺术史的篇章,从戴爱莲的舞剧《空袭》、到梅兰芳蓄须明志、老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四世同堂》,郭沫若的话剧作品《雷电颂》,再到曹禹的《蜕变》。当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乐音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中咆哮。
民族危亡之际,文化精神带给人们强大的力量,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跑进了另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这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这是文化复兴的时代,更是拥抱世界的时代。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及:“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領,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唐雄风,两宋繁华,当康乾盛世留下了封建帝国最后一抹辉煌,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光阴让民生凋敝、国力羸弱的中国明白了自强才能自立。后来的我们,“神十”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港珠澳一桥飞架南北。我们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当斑马线中的老人向礼敬的车辆弯下蹒跚的腰身,当重庆公交因2人争执坠入冰冷的长江引发全民对社会文明的探讨,我们把重建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国家作为我们的不懈追求,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30万,我们把在高度和谐的现代社会里实现和平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孔夫子曾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的自由不能违反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自由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自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要推动经济更加公平的发展,发展成果要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2018年8月27日,昆山“反杀”案中于海明正当防卫的判定被正义的法槌敲响,那一刻,法治二字被铭刻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让我们的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信仰,当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孙东林、孙水林兄弟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言忠信,行笃敬”,这古老相传的信条,是对他们的故事最好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梳理近几年来习总书记有关“文化”的重要讲话,“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他反复强调的重要话题。习近平总是身体力行,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以生动的语言、智慧的表达、国际的视角,带头讲好中国故事,亮出中国“文化名片”,在世界上掀起了强劲的“中国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几年来,中国文艺创作有了新的气象、新的面貌。在G20杭州峰会上《最忆是杭州》这场2016年中西方音乐对话令人难忘,然而同一年令人着迷的中国文化大戏也在世界各地奏响。美国纽约,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在林肯中心媒体预演;比利时布鲁塞尔,上海昆剧团《牡丹亭》在中国文化中心交流演出;法国巴黎,第七届传统中国戏剧落下帷幕;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文化正在迅速走向世界,日益扩大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千百年文化的积淀、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综合国立的不断提升,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华民族以远超前人的自信去开辟郑和时代无法想象的新时代、新征程。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筑器、丝绸和文化古国的博大精深;600年后,我们通过“一带一路”,让世界全方位感受到文化强国所焕发的勃勃生机,琴棋书画、武术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四大发明”无不映射出中华文明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从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和讲好故事的主人。我想说,在新时代宏伟目标的召唤下,我们年轻学子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将积淀在我们身上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从而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