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八洞村能成为“精准扶贫”的发源地?

2019-08-16 06:56胡月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胡月

【摘 要】十八洞村是我國国家级贫困村,贫困状态严重,脱贫致富对当地村民过上好日子十分必要。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帮助贫困地区摘帽脱贫是实现我国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在2013年习主席考察该村提出“精准扶贫”指示之后,全村在三年的努力之后实现了脱贫致富之路。十八洞村的脱贫模式成为其他贫困地区学习的模板。十八洞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好的民族生态文明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创新的发展模式是该村实现“精准脱贫”,摘帽致富的东风。

【关键词】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脱贫摘帽

一、十八洞村:根深蒂固的贫困

在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到来之前,位于花垣县排碧乡的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元。全村由四个相邻苗寨组成,共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口人,截至2013年贫困率高达57.7%。

该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收入来源单一,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全村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墙壁是泥巴、木板糊起来的,基础设施落后,多数家庭里的电器主要是“电灯”,贫困程度较为严重。村里40多个光棍都娶不到媳妇,本村人都往外跑,外地媳妇不愿意嫁进来。青壮年外出务工,使村内劳动力更贫乏。当地有一首苗歌是这样唱的:“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直观地表现出当地至深的贫苦。当地贫困的原因,除了土地资源匮乏之外,还有交通极度不便。2013年以前都没有进村的路,山高路险,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当地发展产业极为艰难。村民几乎与世隔绝,受教育程度也很低。部分村民在思想上消极,等待组织“输血”帮扶,自己不愿意积极参与脱贫致富工作。“地不利、人不和”,村寨的贫困根深蒂固。十八洞村脱贫致富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势不可挡的国策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等;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报告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八洞村摘帽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

三、摘帽脱贫: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十八洞村积贫已久,2013年是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元年。习总书记在视察该村脱贫攻坚情况之后,首次提出了“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与以往的“输血”式帮扶不同,这次的扶贫工作是帮助发展当地产业的“造血”式扶贫。即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发展潜力,调动村民脱贫的积极性,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十八洞村本身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加上政策支持、又遇上经济发展的好时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天时地利人和。经过三年的发展,十八洞村成功地摘帽脱贫,走上了奔小康之路。

十八洞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位于武林山脉中段,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野生动物和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8%。景色迷人,山坡奇特,是天然的大氧吧。当地有包括有十八溶洞群在内的莲台山林场、皇马岩、背儿山等景点,瀑布纵横,洞洞相连,景观奇特,有“亚洲第一奇洞”的称号和“小张家界”的美誉。十八洞村属于纯苗族聚居区,因村寨位于高寒山区,距离县城、州府较远,交通不便,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长期处于封闭隔绝状态,反而使得当地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完好。该地苗族风情浓郁,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民居和饮食特色,如木质的房屋结构,腊肉、酸鱼、野菜等自制食物。苗民族特有的传统节庆和活动有过苗年、赶秋节、打苗鼓、唱苗歌、八人秋、上刀梯、抢狮、接龙等。民间传统手工艺有苗绣、蜡染、古花蚕丝织布、花带等。当地经济作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外加在水稻田里养稻花鱼为主。通过扶贫小组的考察和对自然、文化资源的整合,对当地制定了以种植、养殖、手工艺加工业、劳务和乡村旅游业五大产业为主的发展路线。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以苗绣为主导的手工艺加工业,因地制宜,取长补短,针对当地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的缺点,提出“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的方案,流转千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解决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论

交通封闭、资源贫乏、文化教育水平低是十八洞村积贫困顿的根源所在。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人民走向奔小康之路之后,党又带领全国人民走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复兴之路。十八洞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脱贫和发展政策的基础,习总书记的到来和指示是十八洞村的契机和机遇,乘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东风,十八洞村成功摘帽脱贫,走上乡村振兴,走向小康。

【参考文献】

[1]邹文兵.新时代非遗苗绣的“活化”:特质、现状与路径[J].艺术百家2019(01):178-183.

[2]邹欢,李盼.精准扶贫视野下湘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8(26):247-248.

[3]向丽,郑流云.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实践及经验研究[J].学理论,2018(11):27-29.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