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溪
【摘 要】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建设制造强国要在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下进行。高质量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我们在开放条件下进一步深入思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径。本文主要提出在GVC上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跨国公司,建设市场驱动型GVC,构建国家价值链的方式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目标,并结合中国强大的内需提出具体有效的对此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强国;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建设制造强国当然要在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下进行。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就是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态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下,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国际代工,使制造业的规模、体量得到了迅速增加。未来中国将起重要作用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全球先进的、高级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移动,从而会有效提升中国技术创新的能力,驱动中国创新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水平。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出现了中国制造企业被GVC的“链主”俘获和锁定在低知识、低技能环节,只能获取低附加值的现象,甚至某些领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依赖经济迹象。高质量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我们在开放条件下进一步深入思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径。从中国制造业深度嵌入GVC分工这一事实出发,我们提出在GVC上建设制造强国的政策主张。
一、在GVC上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跨国公司
在GVC的治理结构中,具有主导性地位的“链主”是跨国公司。它们要么背靠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形成市场驱动型GVC,利用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网络等优势,向全球供应商发出巨额的采购订单;要么依靠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形成生产者驱动的GVC,制定和监督规则、标准的实施,并最终获取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收益。
显然,在GVC上建设制造强国,首先要依据产业性质,构建或培育具有这种治理地位的跨国公司。如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就适合于培育生产者驱动的GVC“链主”。如果未来我国没有这一大批驰骋全球市场的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以产业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链主”,何来中国制造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指出了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其实就是提出了在GVC上培育“链主”的战略要求。
二、建设市场驱动型GVC,构建国家价值链
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持续扩大内需与调结构相结合的政策导向下,中国市场不但给全球企业和人才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也完全可以依托庞大的内需,建设市场驱动型GVC,把全球供应商纳入自己主导的分工网络。基于此,主要对策建议为以下三点。
第一,在消费终端推进以电子信息网络支持的零售企业的大型化,通过资产的兼并重组构建若干拥有一定市场势力、又相互竞争的大型商业巨头,这种商业巨头可以与制造业巨头之间产生市场势力的对冲效应。
第二,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收入增长和公平分配支持内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优化。当前制约内需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富人缺乏消费的动力,而边际消费倾向大的低收入群体又无力消费。这与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过大有直接关系。
第三,鼓励中国制造企业沿着“制造—零售”产业链进行前向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活动,或者鼓励制造企业收购兼并國外的品牌、网络、广告、营销系统。这些活动将产生价值链上的“链主”效应。
三、对策建议
为了构建国家价值链,我们可以依据中国的内需去虹吸全球高级人才、技术和资本,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研发项目,发展创新经济,建设生产者驱动的GVC。由于这类价值链的动力根源是产业资本,其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研发、生产能力上,所以像高通、ARM等公司可以通过授权或者掌握芯片的核心技术,站在产业链的最高端成为“链主”。因此制造强国应该强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上,通过拥有核心技术占据GVC上“链主”的治理地位。主要的对策性建议是:
一是把扩大内需、新一轮全球化、建设创新驱动国家等战略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扩大内需不是为了自力更生,更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开放,为了给全球先进技术和人才提供市场机遇。在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新一轮开放战略下,通过开放的包容性生态社会环境的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流动,这是利用大国经济优势推进制造强国的首要政策目标。
二是鼓励中国企业从加入全球生产分工转向加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创新分工中占据一席地位。嵌入生产分工虽然与嵌入创新分工有联系,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必经阶段,但是后者的等级要大大高于前者。向这个地位升级的企业必须专注于知识的投入,必须对创新系统有边际贡献。嵌入全球创新网络,首先要讲规则,尊重和严厉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互动作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大学是这种创新分工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如硅谷周边区域,就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近20所名牌大学。波士顿区域内,则分布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它们所提供的大量高素质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值得强调的是,在培育“链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可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通过新的投资、逆向外包、收购兼并等市场经济手段,广泛吸纳全球知识、技术和人才为我所用,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在全球价值链路径上建设制造强国[J].学习与探索,2018(11):94-101+192+2.
[2]洪银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4):13-23+157.
[3]李金华.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与行动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8(06):14-25.
[4]黄群慧.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阶段[N].经济日报,2017-05-19(014).
[5]李燕.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新的时代内涵加快构建制造强国关键支撑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7-12-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