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曹颖 王佳琪 黄程
【摘 要】本文参照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变迁史,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制度发展趋势;然后借助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从“分业”到“混业”的启示,对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做进一步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监管模式;目标监管
1.引言
1.1 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具有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业务。从发达国家经营历程来看,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以美英代表金融控股组织形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组织形式。其中,英美混业经营模式又可以具体分为事业控股公司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
1.2 發达国家金融监管基本模式
1.2.1 德国双支柱金融监管模式
德国经历了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双支柱监管模式。2002年以前,德国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分别由联邦银行监管局、联邦保险监督局和有价证券交易监管局负责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监管。2002年5月1日,德国成立金融监督管理局,统一金融监管。至此,形成了以德国中央银行-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局为双支柱的监管模式。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能够减少重复劳动,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德国依靠其双支柱监管模式以及严监管原则使德国金融得以平稳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
1.2.2 英国准“双峰”金融监管模式
1997年以前,英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主要有9家监管机构。《1998年英格兰银行法》和《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相继出台,成立了超级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 FSA),确立了混业监管模式。2012年12月,新《金融服务法案》规定自2013年4月起正式施行准“双峰”金融监管体制。《2016年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法案》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在英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由货币政策委员会( MPC)、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和审慎监管委员会(PRC)三大平行机构组成的央行新架构。至此英国形成了完善的准双峰监管模式。
1.2.3 美国双边多头金融监管模式
1864年,《国民银行法》获得通过,同时货币监理署成立,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构成的“双线”监管格局显现出雏形。1913年《联邦储备法》宣告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成立。各自此,美联储成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机构。1999 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结束和美国正式走上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确立了“功能”导向型的“双线多头”的“伞”式监管模式。2008年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综合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监管缺失和效率低下。美国相继颁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赋予美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能,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
2、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在1995年以前,《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还未出台,中国实际上实行的是混业经营。1995年出台的银行法和证券法,将中国的分业经营模式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下来。2003年以及2016年,分别对银行法和证券法进行了修订,以“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方式取消了混业禁令,肯定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合法性。2018年12月2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银行子公司可以通过共募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推动银行混业经营迈向新阶段。
2.2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发展史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执行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职能,形成了高度统一和单一的金融体制,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中,不需要也不存在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978-1992),这时期中国金融体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金融监管探索;分业监管时期(1992-2003),这时期先后成立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分别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银行金融机构行使监管权,至此形成了证券、保险和银行分业监管的格局;2018年3月21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一行三会将成为历史,一行两会成为金融监管的新格局。2019年2月2日新设宏观审慎管理局。宏观审慎管理局的职能是,牵头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识别和处置机制。至此,中国混业监管机构形态基本形成。
3、启示
3.1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趋势
德国的全能银行以及英美的金融控股集团,我们可以看出来混业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混业经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技促进金融体系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产物。
3.2金融监管思想日渐趋同,目标型监管成主流
1995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泰勒呼吁成立两类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和金融产品泰勒认为监管有两类核心目标,即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从美英德金融监管变迁史总结出,金融监管模式经历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最终转型成目标监管。
4、建议
4.1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立人民银行作为总体监管者
从我国情况看,无论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个统筹”理念,还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决定,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调控框架,都集中体现了监管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央行统筹、完善协调机制。
4.2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
微观审慎监管无法识别和预防系统性风险。没有全局控制的市场是无法有效避免无序性与盲目性的;单个市场主体信息不完备,不能指望市场自主完成全局风险的识别。宏观审慎监管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大脑,对全局起协调作用。应有全局监管者承担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跨部门蔓延。
【参考文献】
[1]黄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初探[J].河北企业,2018(12):24-25.
[2]吴晓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金融的变革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1):5-30.
[3]林森基. 金融业综合经营监管体制的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8.
[4]于佳琪.美国商业银行监管变革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论,2018(13):35-37.
[5]贾晓雯.双峰监管:理论起源、演进及英国监管改革实践[J].海南金融,2018(05):69-74.
[6]张陆.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9):55-57.
[7]孙思航,李宁.浅析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博览,2017(14):116-117.
[8]包宏. 次贷危机后中美金融监管改革比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9]赵晓男,李洪梅.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6(14):80-81.
[10]宋军. 英国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措施与启示[N]. 金融时报,2016-05-1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