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摘 要】在各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多家商业银行因经营危机而最终被接管或破产的案例,各国的风险处置措施主要包括充当最后贷款人、促成不良资产收购、政府担保救助以及清算托管等。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研究认为,经营单一、风控失灵、市场监管有效性不足、行政干预过度以及舆情管控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风险集中爆发。借鉴已有案例,建议从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与风险管控以及做好应急管理等方面完善风险处置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危机;挤兑;接管;处置经验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危机处置简述
(一)英格兰诺森罗克银行因挤兑事件。2007年8月中旬,诺森罗克银行由于融资途径收紧开始出现经营问题,流动性危机逐渐爆发。9月14日,出现挤兑潮,危机彻底爆发。几天之内,储户提取超过30亿英镑存款,占该行总资产的25%,公司股价大跌。9月17日,英国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当局先后就诺森罗克银行储户存款安全作出保证,并在此后向诺森罗克银行提供30亿和110亿英镑流动性支持,该行流动性危机缓和,但仍于翌年2月被国有化。
(二)摩根大通银行托管贝尔斯登事件。2008年次债危机中,彼时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遭遇严重流动性危机。3月14日,摩根大通银行在获得美联储130亿美元贷款的前提下,向贝尔斯登提供了短期担保融资。随后,美联储联合摩根大通银行进一步收购了贝尔斯登持有的房贷类不良资产,实现了后者对不良资产的剥离。最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全部收购。
(三)海南发展银行关闭清算事件。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鉴于海南发展银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决定将其关闭并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根据人民银行清算安排,工商银行被指定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债权债务。
(四)汕头市商业银行整顿重组事件。2001年,广东省开业仅4年的汕头市商业银行因管理混乱、经营不善出现兑付危机。随后,人民银行勒令该行于2001年8月起实施停业整顿,并转入重组进程。2011年9月8日,广东华兴银行(由汕头市商业银行重组成立)正式开业。
(五)建设银行托管包商银行事件。2019年5月2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即日起成立接管组依法对其实施接管,为期一年。为保护包商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监管部门指定建设银行托管包商银行全部业务,相关业务照常办理。
二、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經营单一、风控失灵。一是资金来源单一、资产久期错配,形成流动性风险隐患。例如,诺森罗克银行负债端严重依赖同业资金,资产端过度集中于住房抵押贷款,且期限错配严重,形成流动性风险并逐步浮出水面,该行的现金流也随之逐步枯竭。二是高度依赖短期回购市场的融资,借短补长致资金链断裂。例如,贝尔斯登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过度依赖回购市场,并存在明显的“短融长投”。2007年底贝尔斯登的存量短期回购超过1000亿美元,在经济的上行周期中没有爆发出问题,而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次贷”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摧毁了投资者信心,短短7天内贝尔斯登的现金储备就迅速从180亿萎缩到2亿。三是风控失灵埋下风险隐患。如,海南发展银行存贷款管理中的不合规和对风控的忽视,如高息揽储、违规放贷,形成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最终破产倒闭。
(二)金融市场监管有效性不足。一是宏观审慎管理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回归混业经营,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金融监管并未及时匹配,监管重点仍聚焦于金融机构微观市场行为,对宏观风险防范不足。二是金融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不足。海南发展银行兼并多家信用,但未能及时有效制止其高息揽储行为,这也是该行关闭的重要诱因,同时暴露处此前相关部门对信用社监督管理的不足。
(三)过度行政干预进一步导致风险累积。一是过度的政府营救预期客观上鼓励市场进行更高风险行为。美联储和财政部在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救助大型金融机构,在遏制了局部风险的同时,向金融市场传达了强烈的“政府兜底”政策信号,形成道德风险。二是银行经营过程中因行政干预导致资产质量恶化。例如,在行政干预因素影响下,海南发展银行先是合并了部分信托公司,给自身资产债务和内部治理方面的问题,随后又合并多家信用社,因而吸入大量不良资产,最终导致该行面对支付危机并破产。
(四)舆情管控措施不力致消费者信心丧失引发挤兑。海南发展银行的负面传闻爆发时,正值中国传统的春节假期,恶劣影响而未及时处置。此后,该行盲目采取“限息政策”,助推了储蓄客户和投资者的抽离,这两方面原因直接引发了挤兑危机。最后,该行的“限额取款”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客户的恐慌,加速公众信任的丧失,即使该行后来将利率提升到18%,但为时已晚。
三、商业银行危机主要处置措施
(一)金融监管部门积极采取援助措施。一是整顿金融市场秩序。海南发展银行事件发生后,针对在该行和相关信用社整顿处置期间趁机高息揽存、乱拉客户、对风险处置形成干扰的机构和个人,相关部门予以严肃查处。二是补充市场流动性。在贝尔斯登发生流动性危机后,美国货币当局及时发放了130亿美元贷款,有力支持了市场流动性,维护了金融市场稳定。海南发展银行出现挤兑潮后,人民银行也及时予以40亿元的再贷款资金的支持。三是推动不良资产的处置。拯救贝尔斯登期间,美联储贷款出资290亿美元设立专门机构,通过收购的方式剥离了贝尔斯登的房贷类资产,为最终收购奠定良好基础。
(二)政府部门及时介入、出手救助。一是以国家信用进行担保。2007年9月17日,英国财政部担保了诺森罗克银行所有存量存款的安全。10月9日,英国财政部宣布将9月19日后的新增储户存款也纳入担保范围。经过英国政府连续出手,市场对诺森罗克银行信心逐步恢复,危机趋于缓和。二是运用行政力量维护银行债权。海南发展银行出现挤兑潮后,海南省政府积极协调财政、税务、政法等部门,向该行提供7亿元资金支持,退回该行2877万元税金,并由司法力量进驻海南发展银行协助开展贷款清收工作。三是积极促成并购交易。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在关键时刻促成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对问题投行的收购或合并,防止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
(三)组织清算或委托经营状况良好的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托管。例如,包商银行被接管后,建设银行受托托管包商银行全部业务,有力维护了包商银行的稳定经营,保护了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
四、商业银行危机处置启示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一是提高政府及監管职能部门介入速度。从上述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危机和包商银行被接管等商业银行风险事件可以发现,在金融监管当局和国家主权信用介入迅速的前提下,市场信心能够迅速稳定,各金融子市场可以避免剧烈波动。二是建立完善低效率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制度。低效率金融机构的存在扭曲了金融市场机制,损害了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征信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市场处置与退出机制,为金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充分竞争提供一个完整的制度环境。三是避免过度行政干预。政府应当把握好在拯救金融机构和防范道德风险之间的平衡,明确选择施救对象的标准,既要防止形成国家信用为失败金融机构背书的错误预期,又要防止系统性重要金额机构出现重大风险。
(二)全方位加强完善金融监管。一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从贝尔斯登案例可以看出,金融同业市场是脆弱的,一旦出现大型金融机构的市场违约,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完善监管导向。政府部门和货币当局要承担好最后贷款人角色,合理选择救助对象,既要及时向市场注入信心,又要合理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道德风险。三是提升银行风险管控水平。上述问题银行对风险,特别是对信贷风险的漠视是其走向倒闭的重要原因,银行既是金融业务经营成果的享受者,也就理应作为风险责任的承担者和管控者,管理层应该从培养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内控、合理激励处罚、提高合规标准等方面入手,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
(三)做好突发风险应急准备。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各类风险往往突然发生并迅速蔓延,且风险相互交织加剧了危害影响和处置难度。因此,银行应针对自身业务机构和客户特点,提前研判风险并做好应对预案,确保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状况恶化,平息公众的恐慌情绪。
【参考文献】
[1]李新安,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处置机制研究,华北金融,2018年2期, 48-55.
[2]李亚培,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再思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1期,83-86.
[3]张锐,重振金融信心:全球集体大行动,决策与信息(上半月),2007年11期,47-50.
[4]叶青,林一鸣,中国银行业危机处理范例,现代商业, 2012年20期,94-95.
[5]成十,美国投行巨头的崩溃与政府危机对策分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6期,6-12.
[6]熊釜,刘祖树,地方信用担保体系运行效率研究,消费导刊, 2016年6期,148-150.
[7]何光辉,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展望,存款保险制度研究,2003年9月1日.
[8]郑鈜 ,刘乃梁,金融消费者语境下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思辨,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10期,63-67.
[9]刘兰设,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与业务发展状况的匹配性研究, 金融监管研究, 2015年1期,8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