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雷丹 张丽云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旨在培养具备一定英语文献阅读、文献写作以及讨论能力的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学术交流发展形势。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都有别于常规的通用英语,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坚定终身学习意识,强化学术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结合,不断提高学术英语教学效能,为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研究的能力构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学术英语;效能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174 — 03
在“互联网+”时代,改變不仅局限于消费方式和购物理念,教育研究领域也不可避免的在发生转变。教育理念从十九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结构主义发展到了二十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英语教学的主旨从帮助学生学会英语知识演变为培养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能力,教学模式愈发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讲授法和单向的师生交流,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讨论、感受和体验,师生的交流更加通畅、及时、平等、和谐。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部分并顺应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打造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的“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精神,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再止步于单纯讲授语法知识、讲解词汇和培养阅读能力或是孤立的阐述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通用英语”阶段了,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蔡基刚教授于2011年提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向——学术英语。蔡基刚教授在《首届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详细论证了学术英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学术英语应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1学术英语研究现状
学术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以下简称EAP)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EAP entails training students, usually in a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for study”。学术英语以内容为依托,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学术讨论,在毕业后直接使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学习或者继续深造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1.1国外研究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学术英语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学术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以下简称ESP)的一个分支,目前成为全世界语言教学与研究最具影响力的领域。学术英语一词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Tim Johns于1974年提出来的,并于1977年首次公开发表。英国学者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将ESP视为一种所有关于内容和方法均取决于学生学习需求的英语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将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OP,并指出不同领域均有自己特定的EAP和EOP。美国学者 John Flowerdew & Peacock把EAP分为通用学术用途英语(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和专门学术用途(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GAP教学主要教授跨学科语言中共核部分,训练学术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学术交流书面能力,即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语言技能展开,注重培养学习者认知语言的能力,这种基于技能的学术英语更适合中国内地大学的情况。ESAP是以某一学科领域为内容的教学,如软件英语、医学英语等课程。我国的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指的是前者。英国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trevens认为EGAP教学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 以学习者的特殊需求为目的;(2) 与其专业相关联;(3) 聚焦于某一主题的句法和词汇教学并进行话语分析;(4) 除通用英语以外的内容。
1.2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学者对学术英语在大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观点可以分为两派。一方面,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蔡基刚教授力推学术英语,他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和挑战。目前大学通用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应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向,与此同时通用英语学习在中学阶段基本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与中学英语教学相区别。另一方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则认为学术英语的需求是存在的,应给与充分重视,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进学术英语课程建设,但不应以偏概全,使学术英语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全部内容。由于各高校学生层次、英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大学英语是否开设学术英语问题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需求性分析而定。
国内针对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武林教授等针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展开了系列研究,在2011年提出了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内容设置、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2013年在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常州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四所大学,调查了学生对后续课程需求状况并进行了分析,于2014年对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就后续课程课建设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大学老师+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模式。
(2) 课程模块建设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齐曦教授在中山大学展开了以“依托内容,以项目驱动、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的形成性评估实践。
(3) 教学模式探索 王红丽教授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展开了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然而,该研究缺乏对评估环节的模块设计。
(4) 教学方法应用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盛云岚教授借鉴了欧洲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即内容和语言整合教学法)教学模式和美国社区大学发展性课程,提出学术英语的语境化教学,从而达到顺应学习者认知水平的目的。
然而,目前基于“互联网+”,针对学术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的效能研究尚属空白。为此,本研究集中在两方面开展:第一,基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充分利用课程平台,对学术英语课堂进行优化设计。第二,建立对应的评价模式,对课程优化进行评估。
2.学术英语课堂教学优化
学术英语教学内容是一些需要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新知识,而不是在确定的知识框架里的日常生活话题。学术英语教学内容具有信息性强、数量大的特点,通常都是一些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科普学术文章,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分类、综合、评价和判断能力,对认知程度要求比较高。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胜任查阅英语文献、撰写英语学术论文、与外籍学者交流、听取外籍专家讲座等工作。
学术英语在教学方法与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是截然不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词汇灌输和句法分析不适用于学术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更突出培养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获取、评价、组织和表达的能力,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团队形式开展基于问题(problem-based)或基于项目(project-based)的教学活动。具体流程可这样设计:班级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设计相关多個小课题,学习小组分别领取课题,组员就课题研究内容继续讨论并提出假设,接下来组员分头搜集所需材料,开展调查。在组员完成材料收集和调查后,小组集中,全组成员综合评价所搜索到的信息和数据,选择专人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完毕后递交全组讨论通过,最后呈现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把学术技能和学术规范知识教学穿插其中。
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学术英语的教学更加便利,电子教材 、教学资源包、练习平台和测试平台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网络端口进行,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唐外教学互相取长补短,挖掘各种教学途径的潜能,充分利用慕课、私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学生也找到了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来传递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慢慢习惯了在接受中学,做中学,联系中学,重构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以及比较中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学生的互动同伴,课程内容随着教学进程发展渐进生成、进化,而且演变为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工具三者的深度结合。也就是说随着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设备的逐步健全和教学环境的更加智能化,教学效能必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学术英语教学效能评估
学术英语的效能评估模式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 教学理论为框架,基于“师生合作评价”( 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TSCA) 方式设计。第一环节教师创建情境,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学目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交际目标,第二类为语言目标。第二个环节,学生尝试完成看似简单平常的产出性任务,亲身体验日后可能因此而出现的尴尬或窘境,此时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这就是教师有意识的在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评价产出成果,主要通过学术讨论、小组展示、学术写作、项目研究、在线测验和投票等形。阅读、写作任务和测试成绩都可以成为要评价的内容。产出的评价可分为即时和延时两种,即时评价指的是促成两个环节中的检查部分,即在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产出任务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的评价。延时评价依托课程平台对这些内容的反馈数据,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数据,参考教学目标作为标准进行,通常在课外进行。评估的结果可作为教学研究的数据,为教学整改提供参照和支持,推动整个教学流程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只能走国际化道路才能培养在专业行业领域内具有学术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为满足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需求,大学英语调整并重新定位其教学目的,不再止于单纯学习语言或提高人文素质,而转向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以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术素养,这是通用英语在语言教学中新的使命,因此不管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汉语,不管学生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性大学,不管其毕业后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企业工作,学术英语应该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术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过于浮泛、偏离学生实际需求、手段单一、师生互动性低,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能低的现象。教师需要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努力实现英语教学的多元化、生态化,并借助科学化、人性化的学习反馈机制来促进学术英语教学效能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2).
〔3〕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文学学报,2015,(04).
〔4〕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4).
〔5〕徐冉冉.“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中国教育学刊,2016,(01).
〔6〕张刚.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新题型谈起.〔J〕.读书文摘,2016,(09).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