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新發展:特色金融

2019-08-16 02:01卜樂
澳门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灣區國際學生

卜樂

近年本澳湧現不少大型錄像創作比賽、展覽、論壇及頒獎禮等,成為本地影視製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推動本土作品在數量及質量上不斷進步。澳門四百多年積澱的中葡文化融合特色,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迎來的區域融合機遇,將有助進一步激活本澳文化氛圍和人才交流,促進本地影視人才專業發展。有本地團體與學校合作,透過實作課程引起中學生對影視製作的興趣,同時培養其人際溝通及組織能力。

走進校園  培養國際視野

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獲澳門基金會支持,自2016年起舉辦“走進校園計劃”系列活動,包括系列講座、工作坊、影視製作課程等,為澳門青少年提供多元學習機會,搭建向國內外專家學習交流的平台,項目至今已與8所本地學校合辦多場講座及工作坊,吸收逾千名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有人質疑3年來為何只走訪數間學校,但我們的培訓重‘質不重‘量,希望學生獲得的知識能有助他們未來個人生涯規劃。”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秘書長黃萬濱表示,2016年起入校舉辦多場以提升國際視野為主題的工作坊,培養青少年國際視野,例如邀請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張翠容及國內知名現代國際關係研究學者李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有參與的學生表示平時甚少有機會親身接觸參與國際事務的專家,嘉賓講解深入淺出,令其明白國際事件或爭端背後都有深層次的原因,亦激發了自己繼續深入了解國際事件的動力。

動手實作 透視產業實況

“走進校園計劃”系列不只有“坐定定”的靜態內容,還提供緊貼行業發展實況,需動手實作的影視製作課程,內容包括系統性的專業影視理論和製作技巧教學,並進行拍攝實踐,由學生親自動手策劃拍攝大綱、實地拍攝及動手剪接製作影片作為學習成果,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就讀高一的梁惠珍參與影視製作課程,與組員合力完成一個約3分鐘的短片,由主題構思、聯繫訪問、拍攝收音到後期製作每段過程都有深刻體驗,梁惠珍稱,課程讓她受益匪淺,“我們的構思是專訪校內田徑運動員,為了拍攝一些跑步動作的鏡頭,導師向我們示範了箇中技巧,導師的示範看似容易,自己上陣拍攝卻發現難度很高,讓我明白影視拍攝真的要花很多心思去琢磨和累積技巧。”梁惠珍在組內擔任攝影師的崗位,她笑稱從前以為攝影師的工作很簡單,“不就是聽著導師指示開機拍,拍完就收工?體驗過後卻發現攝影師其實很辛苦,不單要留意對焦、角度和收音,還要經常留意工作人員和器材有沒有‘穿崩。”

本身對影像錄製感興趣的梁惠珍稱,課程不只讓她對行業有了全新認知,更鼓勵同學發掘更多生活中的故事,“構思故事時,我想起母校的田徑隊在學界成績亮眼,可是很多人只看到運動員在頒獎台上的風光,看不見他們背後付出了多少汗水,於是決定以田徑運動員為短片主題,整個拍攝過程中,看著運動員艱辛地完成訓練,他們的付出與收穫絕對成正比。”

全人發展  培養創新人才

影視製作課程導師張雋彥稱,不少學生聽到自己要完成一個3分鐘短片的作業,大多會說是不可能任務,但經歷了資料搜集、籌備劇本、訪問和後製,最後他們都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現職拍攝工作的張雋彥坦言,影視製作行業辛勞,不容易吸引年青人入行,希望課程成為引子,讓學生多角度認識這個產業,“我希望學生在過程中除了提升拍攝技術,亦培養人際溝通、組織能力和耐性,更多關心社會,關心本土故事,即使將來未必從事這個產業,也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觀眾。”

中學生的課業緊張,校方仍鼓勵學生課餘時間參加影視製作課程,澳門鏡平中學主任梁靜霞認為,課程有助訓練學生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澳門發展形勢不斷轉變,在這科技資訊年代,粵港澳灣區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澳門作為大灣區重要一員,透過這類課程讓學生接觸資訊科技是好事,開闊眼界,同時培養學生人際溝通及團隊合作精神、協作能力等。”她稱,日後期待繼續與機構或部門合作,利用更多社會力量,為特區政府培養創新型人才。

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秘書長黃萬濱稱,“走進校園計劃”系列開展至今3年來聆聽不同意見,希望不斷調整和優化活動形式,“感謝校方和澳基會對項目的信任,並給予我們很大空間向前探索,相信項目對學生未來個人生涯規劃及人際關係發展有很大幫助。”黃萬濱又稱,近年特區政府在政策資源上重點加強青年人認識大灣區,強調“先認識、後融入”,期望未來更多發掘澳門青年在灣區的故事,“過去我們走訪了內地不同城市,關心澳門學生在當地升學情況,未來我們希望深入發掘澳門青年如何融入灣區,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讓這些故事激勵本澳青年勇於發掘自己的可能性,甚至把更多嶄新產業帶來澳門發展。”

多年來,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澳門產業、經濟多元化發展,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嘗試,自2016年起,陸續提出澳門發展“特色金融”的新思路。早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以下簡稱“安排”),更特別提及,安排在金融方向,支持澳門發展融資租賃和財富管理等特色金融業務,支持澳門研究建設綠色金融平臺和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市場等。有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助力加之本身澳門的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過往打造“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經驗積累,澳門的特色金融發展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期待。

因此,本期焦點直擊以“灣區新發展:特色金融”為主題,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家學者、業界領袖等齊聚分享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之下,對於澳門特色金融發展的觀察與建言。

在第一板塊“澳門二十”中,澳門經濟學會王耀理事分享了澳門回歸20年來,經濟社會巨大的發展與變革,也指出澳門傳統金融業例如銀行業的發展基礎穩健等特性,由此基礎上提出的特色金融概念,將可以充分結合澳門現有優勢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互聯互通、資源整合得到實踐。而澳門的特色金融發展勢必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尋求更多的合作與共榮的空間,也唯有此,才能憑藉澳門優勢,促進灣區整體金融的發展,有利於國家金融戰略的長遠佈局。

進入第二板塊“金融中心”,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指出澳門在土地資源缺乏、人口數量偏少等局限下,特色金融可以成為經濟多元化探索中重要突破口。而鄰近的香港作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本身地位的形成也經歷了三個時期的轉型,在這樣的經驗基礎上,方博士指出港澳合作的空間是較大的,但是雙方的特色決定了其差異化發展的路徑,香港經驗不是單純複製到澳門發展金融之上。而與倫敦金融中心相隔的愛爾蘭憑藉著獨特的定位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租賃、金融中心,這樣的模式則值得澳門借鑒。

來到第三板塊“在地觀察”中,澳門區廣東省政協委員、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務顧問黃仁民先生以多年的參與澳門建設的經驗分享澳門20年來的社會進步與發展,指出澳門發展特色金融具有非常好的前景,雖有先天局限但澳門仍具備五大優勢,尤其是穩健的金融業基礎等奠定了澳門在灣區之中發展特色金融的良好基底。而歐洲小國盧森堡的先天環境與澳門有相同之處,卻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其經驗與模式,值得澳門參考與學習。而未來在灣區、“一帶一路”等倡議下,澳門的特色金融發展將協助國家的戰略佈局,走出一條更加穩健的道路。

走入第四版塊“特色金融”,永利澳門研究及策略規劃行政總監倪孟正博士從技術面與服務面指出特色金融作為新金融的發展模式,將可能帶來的變革。而身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已經到來的5G、區塊鏈、雲端、大數據等技術都將與各行業結合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各種經濟活動、產業發展,澳門在這一波金融+技術的浪潮中不應該錯過,更要積極探索在新技術時代,如何推動新金融發展,尤其是利用好自身的中葡交流平臺優勢,助力國家金融佈局與人民幣國際化等。

來到最後的第五板塊“灣區發展”中,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玉閣老師縱觀澳門回歸後的發展變化,指出一業獨大的格局催生了經濟多元化的需求,而推動多元必須立足在澳門現有優勢與條件之上,澳門的“獨有性”、“不可複製性”以及覆蓋面、影響力都決定了澳門特色金融的發展潛力,未來在科技時代,澳門如何在灣區架構中對接香港、深圳,藉助成熟的金融中心或者市場,發展自己是澳門需要重點研究的領域,更要不失時機的強化自己的“平台”功能,從而壯大自身,助力國家。

灣區之下,特色金融是澳門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路徑,嘗試正在進行之中。

猜你喜欢
大灣區國際學生
附録1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與會學者名録
附録2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會議日程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学生作品选登
一道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