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寅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无论研究问题、研判形势,还是制定政策、作出决策,都不能刻舟求剑、闭门造车,更不能异想天开,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课题层出不穷,新经验、新创造活力迸发。这些“新”,折射着纷繁复杂的现实,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只有依靠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将这些“新”发掘出来,梳理清楚,从而感知时代洪流的脉动,集聚推动发展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便是改进调查研究。近年来,从实际情况看,各级党员干部注重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与水平,把这个“基本功”练得更扎实了。但不可否认,仍有少数人对调查研究不够重视,在调研过程中产生种种问题,甚至存在一些顽症痼疾。比如,有的人不愿调研,搞有名无实的“假调研”:或是满足于上互联网搜、到图书馆翻、让基层单位报,或是未调研先定调,带着“框框”按图索骥,甚或现场交流念稿子,最终报告也懒得自己动手。有的人不会调研,搞浮光掠影的“浅调研”:或是热衷于“坐着车子转转、隔着玻璃看看”,或是妄想“三五人、三五天”就能“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或是不敢直面矛盾、深究问题,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有的人不善调研,搞任人摆布的“被调研”:或是听照本宣科的“标准答案”,或是看经过包装的“示范点”“样板间”,或是走精心设计的“经典路线”……
须知,“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如果调查研究不深、不细、不实,就可能造成决策失误,轻则浪费精力,重则失信于民,久则误党误国。如此一来,又如何在新时代写下合格的答卷?“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当真心以之为“宝”,用心传承,让这个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那些搞“假调研”的,不妨想一想:“优秀村官”沈浩为什么要跑遍全村108户人家,写下29本“民情日记”?“四有”书记谷文昌,为什么能叫出全县60多个村400多名生产队长的名字?那些搞“浅调研”的,不妨想一想: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苏区开展调研,为什么连哪家豆腐做得好、哪家水酒酿得香,每家每户吃盐多少、价格几何,全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那些搞“被调研”的,不妨想一想:邓小平同志调研时为什么说“还是我问到哪里,你们就讲到哪里吧”。习仲勋同志调研时又为什么说“你们事先安排好了让我看的,我不看”。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到哪儿调研?找谁调研?怎么调研?里边有很多讲究。其一,带着问题去调研,对获取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到“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其二,掌握调研主动权,既要有“规定动作”,更要有“自选动作”,专门看看“没有准备的地方”,想方设法“打捞沉没的声音”。除此之外,还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将大数据、云計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精确性、科学性。
“人民公仆的办公室在基层,在群众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帐篷。”孔繁森深入基层调研时,不只是用脚去丈量,更是用心去思量。可见,要想搞好调查研究,避免这样那样的问题,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弄明白“为谁调研、为何调研”的道理。对领导干部而言,调研除了“身入”之外,能否做到“心至”,反映的是落实党的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体现的是践行为民宗旨的意识和境界。因此,必须在“心至”上下功夫,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实现从“落地听声”到“落地生根”的转变。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种子才能扎根于基层的沃野。
(责任编辑: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