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了沧桑巨变。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柴”的变化,从煤炉到煤气再到天然气,“柴”变“三部曲”,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左邻右舍做饭使用的都是蜂窝煤炉子,烧的是有12个小孔的圆柱形煤饼,按厚薄程度分为大煤饼和小煤饼。那年头煤炭供应紧张,煤饼都是按人头定量供应,只能节省着用。用煤炉做饭既慢又麻烦,生一次火要折腾半天。做饭时要提前把炉门打开,过好一阵子火劲儿才会上来,这时才能做饭、炒菜。到晚上暂时不用火了,还得封好炉门。如果炉门没封好,夜里熄了火或者把煤烧完了,次日就得重新生火,很耽误时间。用煤炉做饭可以说是“用火一小会儿,管理一整天”,一点儿心都不能省。母亲做梦都想用上干净、省事的煤气。
上世纪90年代,母亲想方设法买回来一套煤气罐灶具。煤气罐比煤炉方便多了,用时直接打火,不用了一关就可以,省去了煤炉生火、封火的麻煩,也干净了很多。但是,用煤气罐也有缺点,就是罐子容量小,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得去换气。扛着几十斤重的煤气罐下楼上楼的,也是个麻烦的事情。另外,煤气罐上面没有计量表,有时烧着烧着就没气了,一家人坐等着吃饭,那场景真是尴尬。年迈的母亲又一度憧憬着:什么时候用上管道煤气,那就好了。
进入新世纪后,我买了一套商品房,在装修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管道煤气装好,圆了母亲的心愿。好在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非常完备,新建的小区基本上都预留有管道煤气接入口,很轻松就把管道煤气接入了家里。装修完后,我就把母亲接过来一起住了。站在宽敞明亮的厨房里,母亲轻轻用手一拧,蓝莹莹的火苗便欢快地跳跃起来,转眼一壶水就沸腾了。母亲舒心地看着我,我也高兴地望着母亲,幸福的感觉瞬时弥漫了整个身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