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淇
父亲年少时极爱看金庸先生的书,有时候甚至整夜整夜地读,结果一抬头就望见东方渐白的天空。我对此嗤之以鼻。武侠小说打打杀杀的情节有什么魅力,值得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为之痴迷吗?
直到后来,自己也读了金庸的书,爱上了先生的文字,才发现当时的认识是多么浅薄。金庸的书里,哪里只有打打杀杀的情节,更多的是藏在背后的东西,即侠义精神。
不用说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郭靖,也不用说多情潇洒、赤胆忠肝的杨过,更不用说豪迈直爽、除暴安良的乔峰,就连在金庸小说中最不像侠客的一位男主角韦小宝,我们也能在他的身上看到侠义精神的影子,或者说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作家六神磊磊便有过思考:就这样的一个小人物,他何以为侠?如按照儒家标准,他就不是侠,但行为处事他却有他的大原则——恪守江湖道义。的确,韦小宝是一个爱耍小聪明、见风使舵的人。可是,在书中我们也看到他的另一面:对部下,他慷慨解囊,是谓仁;对天地会,他宁死不愿出卖,是为义;对几位师父,他尊重敬爱,是谓礼;正经场合说的话掷地有声,是为信。可见其符合传统道德中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但是,一个嬉皮笑脸、俯首帖耳,心里歪主意很多的小人物,显然不符合大众对于侠客的传统审美,有时候甚至这种形象的人物往往还是一个反派角色。我们却从韦小宝身上看到了这两种形象的完美融合,也可以从韦小宝身上清楚地看到金庸先生在他之前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有了改变,看到了他对于“侠”的国民性理解。《鹿鼎记》是先生的封笔之作,一个人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认识到“侠义精神”中更深的含义。
金庸先生本身也深藏侠义精神。1994年,金庸先生斥资1 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供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当书舍落成之后,他又改变初衷,毅然将“云松书舍”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外界对其的评价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还是一位布衣英雄、浪漫洒脱的江湖侠客。
金庸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一片伤感。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父亲在书架上找出几本被翻得破烂发黄的武侠小说,躲到一个角落里偷偷地读去了。我听到他在呢喃:“江湖啊,江湖啊,从今往后,再无江湖……”
或许有点懂了父亲的感慨。读金庸的人也不完全是热血方刚的少年,更有中年不惑之时再去寻找儿时江湖梦的我父亲这类人。“天下无双,不朽若梦,金庸笑傲,武侠巅峰。”这是小说家温瑞安的十六字悼词。
时代终究会逝去,我们只能挥手告别那个江湖。大师已逝,但江湖上永远有着大师的传说。作为金庸书迷的我们也永远怀揣着赤子之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侠义江湖。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金庸的逝去,是整个时代的遗憾。作者关注社会时事,并尝试用另一种眼光去解读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的内涵,希望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江湖。文章开合自如,感人至深,引起读者的很多关于武侠传统文化的思索。
(作者系浙江省新昌中學高二4班学生,指导老师为何文魁)
(责任编校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