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西游故事”续衍的文化重释

2019-08-16 03:59张怡微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暴力

张怡微

摘  要:《续西游记》是一部并不流行、且文学评价普遍不高的《西游记》续书。但爬梳《续西游记》的发现及传播史,会发现这种带有“偏见”的文学评价并不公正,其原因在于《西游记》诸多续书所依据的版本并不统一。《续西游记》在美国、日本的接受史,能给我们更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续西游记》的文学价值。《续西游记》通过叙事使命的转移和对孙悟空能力的刻意降低,实现了特别的意图。

关键词:《续西游记》;续书研究;暴力;叙事转向

一、偏见的产生:从“未见”到“蛇足”

《续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写唐僧四众取经东归途中的一段经历。唐僧徒众历八十一难到达灵山雷音寺,佛祖如来担心四人难以保护真经回去,询之因何心而取真经,唐、孙、猪、沙分别答以志诚、机变、老实、恭敬四心,孙悟空还随口答以机变心对付八十八种邪心。如来恐孙悟空机心生变,难保真经,派比丘僧、灵虚子两人暗中保护。他们携带八十八颗菩提珠和木鱼梆子,辅助取经师徒净心驱魅,护经返程。后四众在路途中遭遇诸多妖魔。最终,孙悟空等顿悟机心乃起魔之根,于是灭机心,笃真经,于路无阻,顺利回归大唐。然而无论是从传播度、影响力,及其在学界的关注程度,《续西游记》都不如《西游补》《后西游记》。长久以来,《续西游记》仅仅被视作《西游记》的影响效应而被论及。但若仔细爬梳《续西游记》的出版与传播历史,会发现上述认识值得商榷。

首先,《续西游记》虽然经常被小说史提及,但真正看过它的人并不多。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汇编》时曾提到一些普遍的研究共识,“前人对《续西游记》多有言及,但大多云‘未见,自郑振铎始才陆续发现一种同治渔古山房刻本。《续西游记》叙唐僧师徒取经到灵山,返回途中又经八十一难。有研究者认为,本书中提到的唐僧等去程八十一难,与现行的西游记取经故事并不相同,可能另有所本。《续西游记》问世的时间,根据刘廷玑《在园杂记》提及的情况看,当在清前期。关于作者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作者是清初人季跪;一是认为明初人兰茂;再一即是据下引《序》文,认为与《西游记》作者为同一人”。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明清小说部乙》《灵怪第二》中有条目——《续西游记》一百回:“存。清同治戊辰渔古山房刊本。封面题‘《绣像批评续西游真诠》,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首真复居士序。有图。明人撰,《西游补》所附杂记云:‘《续西游》摹拟逼真,失于拘滞,添出比丘灵虚,尤为蛇足。”②关于《续西游记》,比较重要的考据文章有郑振铎《记一九三三年间的古籍发现》,①郑振铎也是最早提到《续西游记》版本的学者。张颖、陈速另有《古本〈西游〉的一部罕见续书》论及该书。②

程国赋在《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一书中,以“万历二十年《西游记》刊刻以后,到崇祯十四年(1641)董说《西游补》的刊刻”作为时间坐标,统计共有25部神魔小说出现于此时的书坊(包括明末佚名《续西游记》一百回)。③这说明《续西游记》的刊刻发行时间,与《西游补》有重叠。既然看过《续西游记》的人并不多,那不高的文学评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如刘廷玑《在园杂记》言及:“如《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后西游》虽不能媲美于前,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续西游》则诚狗尾矣。”④王旭川也认为“《续西游记》成就相对最差”。⑤刘荫柏批评它“简单粗糙、不合时尚……情节不生动、叙述粗糙、缺乏文采”,与《西游记》相比,《续西游记》“无异于‘蚍蜉去撼参天‘大树”。⑥再如鲁迅言:“《续西游》摹拟逼真,失于拘滞,添出比丘灵虚,尤为蛇足。”⑦实际上,鲁迅并没有看到过《续西游记》。

第二,张颖、陈速考证《续西游记》目前共有三部半存世,都是同治渔古山房刻本。但是根据袁文典《明滇南诗略》的记载,张颖、陈速认为《续西游记》至少应有嘉庆本行世。⑧郑振铎、张颖与陈速还认为《续西游记》还应该有明代甚至更早的传本:“《续西游记》可能是一部明或明以前的早期古典章回说部著作。如确认《续西游记》写定于明季或明季以前,意味着……《续西游记》的许多故事内容,恰恰证明现存《续西游记》不是今本百回《西游记》的续书。”他们的依据是《续西游记》反复说到“八十一难”,这说明取经人上灵山拜佛前已经经历了八十一難,而《西游记》中取经人遭逢的第八十一难是在回程中发生的。在详细爬梳了《续西游记》情节与现存《西游记》古本残篇的差异后,张颖、陈速认为:“元明或元明之前,在现存片段的古本《西游记平话》以外,必定另有一部今尚未见古本《西游记》章回说部存在。现存百回本《续西游记》,正是那部比《西游记平话》更罕见之古本《西游》或《西游》前记的一种续书。”程毅中和程有庆从《永乐大典》和《朴通事谚解》引述,也推论道:“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之间,存有多种的西游故事古本小说……而从《永乐大典》和《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故事版本到百回本之间,必然经过多次的删改增订,出现不同版本。”⑨

在1986年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版的《续西游记》序言中,张颖、陈速还提到了同治七年版《续西游记》的版本面貌:“原书装订十册,扉页右上端署‘同治戊辰镌,左下方署‘渔古山房,中题《绣像批评续金瓶梅真诠》,作双行刻,首为‘《续西游序》五页,序署‘真复居士题。次为‘《新编续西游记》目录十一页,书口作‘《续西游记》目录。再次附图三十九页、七十八幅。正文书题《新编续西游记》,书口作《续西游记》。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这篇考证长文获得了美国汉学家白保罗(F. P. Brandauer)的高度关注。白保罗不仅是《西游补》研究专家,也写了一篇关于《续西游记》的重要评论《“狗尾”的意义:〈续西游记〉的评论》。①针对张、陈两人的考据内容,白保罗提出:“关于这个判断有一些问题需要提出,张颖和陈速相信郑振铎的复本是同治(1862—1875)版本,但郑振铎自己声称这个版本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张颖和陈速似乎没有意识到中国有1805版本的存在。这个版本由下文提到的1986年江苏文艺版的校点者路工发现。看起来郑振铎的版本和路工发现版本是一致的,而不是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那个版本。”此外,白保罗同样否定了《续西游记》和《西游记》是同一作者的说法:“这部作品的的作者和撰写流行的吴承恩版本的作者为同一人是不太可能的。两部作品叙述风格的不同,使得很难将之当作严肃的可能性来考虑。此外,正如张颖和陈速指出的,两部作品之间有数不清的内容不符合之处。最严重的问题是我将在下文中所指出的一点:续书作者直接表明了对于母本许多问题的立场的反对。……这部小说中提倡的是不同于我们能在其它三部西游小说里找到的禅宗思想。禅宗强调的是顿悟,也没有将真经传统当作有价值的东西。启迪经验在其它三部西游小说中都是突然的,与真经只有很少的、或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在这部续书中则相反,孙悟空的教化启迪是循序渐进,并且真经在这整个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因此,我们在《续西游记》中发现了作者对早前传统显明的反对立场。”事实上,《续西游记》仍然有不少“禅宗”思想的印记。但白保罗看到了续书文本与原著的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的立场,并据此判断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作者。

同在198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续西游记》,由路工、田牧校点。前言部分提及:“今所见最早刊本,是清嘉庆十年金鉴堂所刻。扉页上题‘贞复居士评点。正文前有插图五十幅,有贞复居士序文。贞复居士是别号,不知真名。每回后有他所写的总批。”值得注意的是,江苏文艺版提到的是“贞”复居士,而不是“真”复,所有“真复居士”依据的都是同治本作为底本。除此以外,沈阳版排印本删去了所有回评,而江苏版排印本删去了“很少的一些空洞无物的教条式玄理,目的是为了方便阅读”。②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以后,《续西游记》在中国大陆的通行本就多了起来,但针对不同排印本的介绍与解释却很少。③关于1986年这两个排印本《续西游记》,苏兴作有《标点本〈续西游记〉读校随记》。④他曾于1977年北图柏林寺分馆目验原郑振铎藏《全像续西游记真诠》刻本,但未标明梓行时间。对照郑振铎藏本的复印本,苏兴指出“江苏本比春风本讹字少,标点也精审一些,且把每回的总批‘全部按原文排印了。而春风本却‘回评尽删。虽如此,春风本还是比较忠实于原刻的,不轻易订改原字、词。江苏本则太大胆了,随便删削,比春风本的少七八万字……如仔细通校,春风本整理时的可商榷之处会更多;江苏本问题也应不少。”苏兴还提及原郑振铎藏渔古山房刻本“漫漶特甚”。

二、《续西游记》的作者之争:一场特殊的文学讨论

在作者考证方面,1984年刘荫柏发表《〈续西游记〉作者推考》,⑤认为“《续西游记》可能是在吴承恩小说之前的作品,而它所续者乃元人之平话。……为明初人兰茂撰,并非讹传”。1998年有黄强《〈续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季跪》。①针对这一篇文章的观点,侯美珍在《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析论》中提出异议,她认为《季跪小品制文引》中的“《西游续记》《续西游》应为同一书。……但今日尚能見到的《续西游记》是否为季跪所续,“文献不足,不敢定论。其二,‘小品制文不是指《续西游记》,也不是‘一本阐述《西游记》意蕴的八股小品文集”。②真正令这部《西游记》续书获得关注,得益于2010年8月6日《云南日报》刊登了一篇容津萶《兰茂与最早的〈西游记〉》③,文中认为“兰茂所续的……是对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未写之事进行文学想象而写成的新作”,但文章没有给出具体的爬梳和证明。文章透露了另一个讯息是,“2000年,(容津萶)无意间得知扬州韦森先生家里收藏有嘉庆十年(1805年)金鉴堂刻版本《续西游记》……借得珍贵善本,如获至宝,疾抄20余日……又细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善本仔细核对,确定无一差误……加之将刊印的《续西游记》,谨以此纪念先贤兰茂诞辰613年”,这一版本后来并未问世。2011年,徐章彪在《也谈〈续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一文中还提及:“容老所在的‘兰茂学园在‘重新整理出版《续西游记》(其实是自费找印刷厂印制,现在因为欠费,大部分书尚被厂方扣押在厂)时已将书名改为了《南西游记》,并且在封面上标明作者及籍贯为‘明·止庵兰茂着 古滇杨林石扬山,出版者为‘兰茂学苑戏学部组编,这个不伦不类的书名让读者十分纳闷:到底是南游呢还是西游。”④

因为涉及云南地方文化建设,这批非学术性的文章很快“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云南省文联为此专门召开了分析听证会”。冉隆中于2010年10月15日的《云南日报》发表《关于〈续西游记〉的几点意见》,肯定了兰茂的作者身份。他还认为“兰作者的东西在写作出来后400年,才有人想起刻印……它的名字很委屈地被称作《续西游记》”。笔者认为这很不可靠,因为《续西游记》的内容分明是“东归”,不应该草率地认为兰茂先于世本《西游记》写了兰茂版的《西游记》,只是因为刊刻晚就被世人所误会。李孝友在《关于〈续西游记〉》一文中也指出了这一结论的草率:“云南最早的通志《(正德)云南通志》在外志卷二十一为兰茂立传时,介绍了兰茂止庵生平的二十三种著作……没有提到《续西游记》。乾隆年间,师范纂辑《滇系》介绍兰茂著述,也未有《续西游记》。清道光年间,阮元纂修《(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在‘滇人著述之书中,也没有讲到著有《续西游记》。以后周钟岳纂修的《(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在‘艺文考中,于兰氏著述也未见有《续西游记》。晋宁藏书家方树梅编制《明清滇人著述书目》在子部小说类……都没有兰茂的《续西游记》。……文章谈到兰茂《续西游记》抄本之底本,来自扬州私人藏书嘉庆十年金鉴堂刻本,根据瞿冕良先生编著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没有金鉴堂书坊。”⑤这场由《云南日报》引发的文学讨论在《边疆文学》上还有一篇文章,即苏国有《兰茂和〈续西游记〉的关系》。⑥苏国有从《西游记》敷演脉络、到云南方言、再到兰茂著述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分析并得出结论:“《续西游记》中保留的方言词告诉我们,该书的作者,当为明代及以后云南昆明地区之人。……从《续西游记》的内容来看……与明初滇中名士兰茂(1397—1470)的思想颇有相似之处。……《续西游记》应早于吴本《西游记》。”仔细来看,2010年这场堪称“意外”的文学讨论,围绕“兰茂”与《续西游记》的作者之争,繁荣了《西游记》续书的讨论。一部内容为“东归”的小说被冠以《(滇)“南”西游记》,其命名过程恰好反映了极其复杂的传播深意。

三、域外传播的启迪

中国大陆偶有一些文章讨论《续西游记》,台湾地区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除了有前文提及的白保罗,另有李前程为黄卫总主编的《蛇足:中国小说传统中的续书和改编》(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一书所撰写的第二章《猴形象的变化》(Transformations of Monkey: Xiyou ji Sequels and the Inward Turn),高桂惠为此书撰写的书评也可参考。①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天保四年(1833),日本近世小说家曲亭马琴(1767—1848)撰写了《続西游记国字评》(《续西游记国字评》),早稻田大学藏。这是一篇有关《续西游记》的重要评论,勾艳军引介了这篇长文评论。曲亭马琴“在开篇总评中,他对《续西游记》的版本进行了描述,并指出该书作者或许就是为之作序的‘真复居士:‘是书,清人之戏墨,全部一百回,分二十册,收于两帙,一帙各十册。且卷一表纸里有【嘉庆十年新镌,贞复居士评点】,又序落款有真复居士,想来上之贞复为真复之误,作者不详,通过序文及每回批语可猜,或为此真复之作”。②可见曲亭马琴看到的也是“贞”复,和前文提及的嘉庆本一致。在内容方面,在江户时代持有“劝善惩恶小说观”(勾艳军语)的曲亭马琴认为:“《续西游记》最大的功绩在于否定‘机变,否定杀生。……具有警世教诫的积极意义。”而对于“续书”,曲亭马琴提出了“隐微论”:“前记之隐微,续记予以发挥而已,续记如同前记之注释文。”③勾艳军指出曲亭马琴对机变的实施主体辨认不明,对淫奔情节非常排斥,曲亭马琴将《续西游记》定义为“佛书”并不准确。重要的是,在中国文人几乎一面倒地认为《续西游记》价值不高的状况下,曲亭马琴是唯一一位早在中国道光年间就对《续西游记》持有正面评价的海外学者。且曲亭马琴自己不仅是评论家,也是一位创作者,他的名作《南総里见八犬伝》(《南总里见八犬传》)是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巨著,作品大量借鉴了《水浒传》的素材。勾艳军总结:“总体而言,曲亭马琴对《续西游记》表现出赞赏的批评姿态,并表达出同为稗史小说家的苦辣共鸣,其原因正如他在文中讲到的:‘稗史之作,悦里巷小儿易,为君子挂齿难,世上批评稗史者多,思量作者苦心者寡。好坏暂且不提,写此百回之长物语,应羡其文华笔力。的确,同为地位不高且从事改写、续写工作的稗史小说家,曲亭马琴对《续西游记》的作者表现出深切的理解与共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借由《续西游记》的阅读,曲亭马琴对于作为“末技”的小说的地位有清醒认知。

简而言之,当下学界对于《续西游记》的研究是不够充分的。《续西游记》之于“西游故事”群落的文学意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有二:一是“西游故事”叙事重心的转移,二是对孙悟空能力的有意消解。

四、“西游故事”叙事重心的转移

高桂惠指出:“相较于《西游补》对人的处境的刻画,《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则侧重在‘经的对待上:《续西游记》中妖魔多欲抢夺经担,以得其庇护。”④仅在《续西游记》一百回回目中,就出现了27次“经”字,“西游故事”的主旨从取经过程的克难行旅,转移至“经”本身。

在《续西游记》中,“真经”“经包”“经卷”“经担”“经柜”,指向了取经队伍具体取回的三十五部经书。且“经”也有了自己更具体的特性,即神王所言:“经文与耙、棒并行不得。”甚至连与之同行的禅杖也使用不得,板斧也不得同行。真经的用处体现为“真经到处,消灾释罪,降福延生,允为至宝”“(蠹妖说经文)食尽了,必获通天彻地不老长生”。世本《西游记》中也出现过“至宝”的符码,如太上老君的金丹、铃铛、通关文牒、锦襕袈裟、紫金钵盂都曾被称为“至宝”,唐僧的元阳也是“至宝”。所以《续西游记》中的“真经”,替代了世本《西游记》中唐僧最被妖怪所觊觎的特质。至于这种替换为什么会发生,《续西游记》也给出了解释。赤花蛇精说:“有人说:‘唐僧十世修行,吃他一块肉,成仙了道。那時不曾捉得他。闻知他近日从灵山下来,已证了仙体,不但有百灵保护,便是捉了他,也吃不得了。只是闻得他取来的真经,大则修真了道,小则降福消灾。我等可不摄取了他的,做个至宝。”所谓“替代”就是不能并存,“西游故事”中的度亡释厄主题,被道教的“长生”替代了。经文替代了唐僧,成为长生不老药的象征。①妖精靠“吃经”“摄取经”来达到不死的目的,这源自道教“服食”的方法。而与“经”相关的破坏或捍卫行为,也有了新的衍生,如《续西游记》第九回:

三藏听了一个“妖怪骗经”,就慌张起来道:“悟空,若是妖怪来骗经,却怎么了?你快与八戒、沙僧赶上夺下来,莫着妖怪骗去,空向灵山一番劳苦!”

《续西游记》第六十九回:

那妖鹊们齐诧异起来,道:“经在哪里?”行者跳出柜子,说,“我便是经。”老鹊叫:“再开那经担!”只见八戒在里钻出来,道:“我就是经。”沙僧也一样钻出担子来,说,“我就是经。”老鹊见了,向众鹊道:“是了,是了。不差,不差。和尚是经。经是和尚。”

《续西游记》中被物质化的“真经”,不仅具有了实体形态,更被放大了物质特征。如经文到了比丘僧和到彼僧手中,屡次可以被菩提珠子替换,为的是不被妖怪偷走;经包在比丘僧和到彼僧授意下也是可大可小。如来曾对三藏言:“非人不可轻传,善士尤当钦重。”吃不到经的妖邪或僧人要求唐僧“开经”“看经”,或令其“抄经”,针对的都是有形有体的经,唐僧也因“诵经”有了平妖、拔苦的技能。《续西游记》中的“经”,以绝对的主角面貌出现在文本中。唐僧甚至不再是取经核心。取经团队所取经文才是这段取经路的最大主角,这是其他西游续书不曾开拓的意义,那么它的凭据来源于何处呢?笔者认为,《续西游记》故事展开的契机,当是撷取自世本《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欲夺所取之经”:

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烟俱作,走石飞沙。但见那:一阵风,乾坤播荡;一声雷,振动山川。一个闪,钻云飞火;一天雾,大地遮漫。风气呼号,雷声激烈。闪掣红绡,雾迷星月。风鼓的尘沙扑面,雷惊的虎豹藏形,闪幌的飞禽叫噪,雾漫的树木无踪。那风搅得个通天河波浪翻腾,那雷振得个通天河鱼龙丧胆,那闪照得个通天河彻底光明,那雾盖得个通天河岸崖昏惨。好风!颓山烈石松篁倒。好雷!惊蛰伤人威势豪。好闪!流天照野金蛇走。好雾!混混漫空蔽九霄。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经包,沙僧压住了经担,八戒牵住了白马,行者却双手轮起铁棒,左右护持。原来那风、雾、雷、闪乃是些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

“夺经”“护经”曾作为险难出现在世本《西游记》中,《续西游记》的发展并非无中生有。一般而言,“西游故事”的基础使命和故事核心就是玄奘取经,其他取经人只是辅佐唐僧西行。到了《续西游记》中,妖怪不再想要吃唐僧肉来长生,转而抢夺经卷,要服食仙字。这也使得唐僧不再愁苦自己,转而担心自己一路辛苦会白忙一场,唐僧的使命和徒弟们的使命在此统一了。再如《续西游记》第五回,唐僧对蠹妖哭诉:

列位善人,莫要造次扯夺。慈悲我弟子十万余里程途,十四多年辛苦取得来的。

《续西游记》第七十八回:

三藏道:“徒弟呀,不是这等说。当初来时只是空身,没有挂碍,遇了妖魔要捆、要吊、要蒸、要煮,拼了一个身子!今日取经回来,万法传流尽在我们身上,干系甚大。万一有些差池,亵慢真经,岂不失了西来本义?东土永不沾恩。虽然走过许多路程,古人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以此一发要小心。”

《续西游记》围绕着“经”的续衍,实现了大量的“替代”。孙悟空的“多心”替代了世本《西游记》中唐僧的“多心”,也就替代了引难的主体;灵虚子、比丘僧与实体化的“真经”,替代了“孙悟空”的护法效用;“度亡”使命,被道家求长生的“服食”欲求所替代;世本《西游记》中怕山、怕死、怕结婚的唐僧,在《续西游记》中开始怕“亵慢真经”,取经人的焦虑同样被替代了。康韵梅曾爬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故事源流,认为“极度刻画法师西行所遇难堪的孤绝和多重的危难便形成了一种叙事的张力,即法师越处于孤绝和危难,越能彰显出佛法的神圣和效能”。①这种救援符码在《西游记》题材的杂剧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并一直延续到世本《西游记》中。圣灵显像的“经”文,与可被俗人抄誊甚至被妖邪觊觎服食的“经”字,都面临着神圣意义的解构与降格,就如刘琼云所言《西游记》中的经文“从无字真经到有字真经的降格”。②取经人在《续西游记》中总是“守着经柜”,防止经文的丧失和破坏,因为这是艰辛西行的功果象征。奇怪的是,道士讲佛经头头是道,妖精取用佛经且讲究一个“礼”,讽刺之笔可见一斑。

五、反噬悟空形象的深意

李前程认为:“续西游记不仅是对原著通篇的批判,对待猴王的态度更是尤为严厉。”这是显而易见的,他进而指出:“猴王逐渐被驯服:他从一个掌有神力的超凡人物(larger-than-life)最终泯为众人,但也习得了正道。猴王既是这段旅程的灵魂,亦打开了原著的另一个世界,但若猴王不再是过往的模样,我们不免疑惑,究竟还留存着多少西游记的影子:可以说,小说偏离西游记太远,被称为反西游记(anti-xiyouji)亦不为过。尽管如此,作者所提到的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小说宣扬的平和主义(pacifism),还有对猴王嬗变(transformation)及其狡猾头脑的鄙夷(disdain)。”③由此,孙悟空成为续书教谕的牺牲者与奉献者。《续西游记》第七十八回:

行者只听得一句“又要寻个和尚作奇肴”,暗忖道:“此必是妖魔要捉我等蒸煮。我如今没有了金箍棒,又不敢背了师父不伤生之心,只得隐忍……。”

《续西游记》不断削弱着孙悟空能术的力量,令孙悟空“只得隐忍”。与此同时,孙悟空三次重回灵山偷盗金箍棒的情节设计,也凸显了续书作者对于“西游故事”的理解和发挥。李前程认为《续西游记》将世本《西游记》武器和机变的作用放大了,如来便对金箍棒责备道:“吾正为汝恃这一根金箍棍棒,亵渎了多少圣灵,毁伤了无限精灵。”金箍棒成了杀伐的图腾。《续西游记》也不提“斗战胜佛”,也不见限制孙悟空暴力实施的“紧箍儿咒”,《续西游记》中能够制服孙悟空的不再是唐僧,而是戒除机变的劝导。无论这些劝导是来自于神王、灵虚子、比丘僧还是孙悟空自己,都是为了让他彻底放弃“机变心”。《续西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隐微”的注释,即西行时唐僧的确是需要孙悟空的暴力和机变心保护,但东归时唐僧对妖邪的吸引力已被经文替代,经文并不需要暴力和机变心的守护。

李前程所言的“反西游记”不无道理,《续西游记》其实主要反的就是孙悟空。反孙悟空的主体力量是谁?比丘僧和灵虚子虽然分解了孙悟空的能力,却没有妨碍悟空技能的发挥。他们没有没收孙悟空的金箍棒,也没有能力阻止孙悟空不动机变心。与孙悟空相似的是,灵虚子经常表现出慨叹和无奈。如真复居士《续西游记序》所言,“助登彼岸”“还返灵虚”才是比丘僧、灵虚子的真正意涵。这佛界圣地、终极彼岸的名色符码随行取经人,也照应了真复居士所言的“即经即心,即心即佛”,照应了行者、八戒、沙僧所言“我就是经”的指涉。《续西游记》中取经人不断问路,殊不知圣路一直尾随着他们,只是他们在心路上仍然匍匐妖邪。世路又被感官上的惫懒、酸疼与饥饿牵累,《续西游记》中的取经人常常抱怨东归之路的辛苦疲惫。白保罗在《西游小说中的暴力与佛教理想主义》中借《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三个文本,讨论“西游故事”中的暴力问题。①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即为什么这三部“西游故事”明明是佛教背景的小说,却充满了打斗、血腥的暴力场面。《续西游记》被排除在外,恐怕是因为它是这个故事群落中唯一真正、明确反对暴力的作品。也正因如此,小说变得不那么精彩,其文学评价也就成了三部续书中最低的。

白保罗还认为:“西游记的读者会发现这些作品相当引人思考,这些作品持续地以独特的佛教视角,展开对生命及世界的关照,就叙述内容而言,它却描绘了某些在中文小说传统中最为暴力的行为。诚然,中文小说素来映照现实生活的人生百态,对暴力的相关描述理当被期待纳入其间。而这些诉诸暴力的中文小说,也正是借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得以在其他伟大的世界文学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由于这些作品主要由佛教的信仰体系所支撑,对其更合理的期待或许是少一些对暴力的着墨,挹注更多篇幅传递和平的讯息。”②他指出:“许多《西游记》读者最开始阅读文本的时候都是孩提时,毫无疑问认为(暴力)首先是一种具有想象力的素材,就算不完全是,也是为了小说的娱乐价值。”③正因如此,西游故事中的暴力元素被娱乐性遮掩了。《续西游记》渴望读者们严肃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严厉批判这种在佛教系统中混入暴力元素的小说叙事方式。而《续西游记》的作者采取的续书策略是针对孙悟空而来,彻底削弱他的力量,而不是通过别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续西游记》对孙悟空形象的“反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使得孙悟空泯然众人矣。谁都可以变成他,护经人、取经人、妖邪都可以变成孙悟空,对孙悟空形象的破坏可见一斑。《续西游记》第一百回蝠妖变成唐僧时说:“当年妖怪怕我徒弟孙行者,如今的妖怪不怕我那徒弟孙行者。”孙悟空丧失了武力、丧失了威信,反噬表现为一种惩罰。东归朝圣之后的情节,《续西游记》着墨极少。作品只写了取经人重归灵山成佛,不分佛号,也无加冕仪式,为取经队伍去阶级化也是《续西游记》的书写目的之一。

六、结论

对于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而言,《续西游记》是唯一一部对原著提出异议的作品。在《续西游记》的传播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场有趣的文学讨论,表面上看似在为《续西游记》考证作者,实际却存在文学之外的利益较量。在《续西游记》的海外研究中,白保罗与曲亭马琴去除偏见,肯定了续书的价值。《续西游记》也通过叙事使命的转移、对主要人物的反噬,实现了续作的野心。

猜你喜欢
暴力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反性别暴力
韩国学生遭网暴增3倍
校园暴力中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疏漏与完善
抢劫罪
“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景”
别以为这些就不是校园暴力!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电影让人变得粗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