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防中暑对证才管用

2019-08-16 23:57祝建材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病状正气水暑热

祝建材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很多家庭常备藿香正气来解暑。临床上常有患者、亦有医者用此药治疗中暑和夏季热伤风等病,这种误认、误用应予正之。藿香正气原为散剂,出自宋代的和剂局方,当今的成药有水丸、蜜丸、酊水和胶囊剂。其中胶囊剂用现代技术提炼,不但服用方便,疗效也有提高。

“藿香正气”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方中藿香发表解暑、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为君药。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湿,为臣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行气宽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利湿和中,共为佐药。生姜、大枣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之功,可以治疗寒湿感冒伴有头痛身重、呕吐恶心、泄泻肠鸣、纳谷不香、口中黏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等。

祖国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且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等,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可见阴暑证并不少见,只是人们认识不足而已。

阴暑的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過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换而言之,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上述病状多发于湿热的暑期,此时属“长夏”,不良的气候、环境、人之喜恶都易伤于脾胃。故此时的“淫邪”所致的病状既有表证也有里证。依据季节性和病状的特点,称为“暑湿感冒”(当今称为“胃肠型感冒”)。这里的“暑”指暑期,非指暑热,更不是暑病,其实质为暑期受寒。阴暑的治疗以解表清暑为法,首选藿香正气类。所以说藿香正气治寒湿,不治暑热。藿香正气所纠正的是六淫中的风寒湿邪,而不是暑热,也不是湿热。该药所治的风寒湿郁,其郁于表者头身沉痛,发热恶寒;郁于里者为呕恶吐泻,脘腹胀闷。凡见发热、恶寒、无汗,舌苔白腻,口干黏腻不渴,喜温热饮而不思凉饮,吐泻后较舒,吐泻物为水状或不消化物,便无黏液者可选用之。但对于“阳暑”和“暑热感冒”(俗称“热伤风”)则不适宜。

虽然藿香正气属于非处方药,但也要注意用药安全,特别是有过敏体质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个别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以及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特别提出的是,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常高达40%~50%,所以对酒精比较敏感的病人服用藿香正气水后有可能出现醉酒的表现。因此,服用藿香正气水后至少半小时再驾车,并多张口呼吸,尽快使乙醇挥发。服用藿香正气类感冒药时,最好不要吃甜食,包括水果、饮料等。因为甜食有生湿作用,而藿香正气类感冒药是解湿的,两者作用相互抵消,药效会降低。

猜你喜欢
病状正气水暑热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暑热之害重在于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效果探究
马属动物肠阻塞病因及诊疗措施
冰爽夏日派对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吃能致命 这是真的吗
秋天的故事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
藿香正气水致皮肌炎1例并文献复习
让“暑热宝宝”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