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娜
运动的发育包括大运动的发育和精细运动的发育平衡
抬头 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2个月时能抬头与床面成45度角,3个月时抬头较稳与床面成90度角,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翻身 小儿在3—4个月时能在俯卧位与侧卧位之间转换,并迅速发展到能自由翻身。
坐 婴儿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始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匍匐、爬 新生兒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2个月时俯卧能交替踢腿,3~4个月时可用双上臂撑起上身数分钟,7~8个月时可用上臂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12个月左右爬时手膝并用,1岁半左右可爬上台阶。从小学习爬的动作,不但可以促进全身协调动作的发展,锻炼肌力,为直立行走做准备,而且能主动接近事物,对认识能力的提高、概念的形成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在这时应多让孩子练习爬。
站、走、跳 新生儿双下肢直立时稍可负重,可出现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5~6个月搀扶站立时双下肢可负重,兴奋时上下跳动;8个月时可搀扶站立片刻;10个月时可搀扶行走;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2个月时能自己站稳,不必扶物保持身体平衡,且牵一只手就能走路;15~18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可独足跳。
所以,民间传言的“一举头,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周会走”,还是有道理的。
儿童的运动发育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其中粗大动作是指人体的姿势控制及全身的活动,如头部控制、坐、爬、站、走、跳跃、骑车等;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如抓放、手指对捏、模仿、画画、剪贴、折叠、书写等。
小儿运动发育的三大规律
首尾规律 婴儿出生后,最早发育的是头部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然后是手与臂,最后才是腿与足的运动。
近远规律 婴儿运动的发育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发育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育较晚。以上肢的运动发育为例,其顺序为肩头一上臂一肘腕一手一手指。
大小规律 这个规律指生理的发育是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运动发育迟缓的常见临床表现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见的临床表现为:(1)运动功能落后,表现为4个月头部不稳,5个月不会翻身,不能伸手抓物,7个月不会坐,1岁不会爬;(2)肌张力异常,如身体发软或发硬及自发运动减少,身体不自主扭转,角弓反张,姿势异常;(3)对外界反应迟钝,智力低下;(4)头围异常,斜视,眼球震颤;等。
如果儿童的粗大动作比正常同龄儿童晚4~5个月,则其可能存在动作发育迟缓的问题;如果儿童的精细动作有问题,则可能表示其大脑皮层功能的不健全。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病因
遗传因素 可表现为家族性身材矮小,染色体异常。
孕产因素 孕妇的营养、情绪、药物、接受的辐射、环境等可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营养及分配 儿童的营养供给充足及营养成分均衡,对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是导致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慢性疾病 如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小球疾病等,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评定内容及方法
临床上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异常发育可分为六类: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运动发育的异常性、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姿势运动的非对称性、运动障碍的多样性、异常发育的顺应性。在临床诊断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评定方法。
1.姿势及运动发育评定:Milani正常儿童发育量表分为自发反应和诱发反应两大部分,共有6个方面的27项。在自发反应中包括姿势调节、自动运动;在诱发反应中包含原始反射、立直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平衡反应。
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将不同体位的反射、姿势和运动模式分为88项评定指标。共分五个功能区。
A.卧位、翻身,部分原始反射残存及姿势反射的建立;B.坐位;C.爬及跪位运动,平衡反应的建立;D.坐位运动;E.走、跑及跳运动。每项评定指标的评分为O~3分。O分:没有出现的迹象;1分:完成10%以下;2分:完成10%~90%;3分:全部完成。最后可得出原始分(5个能区原始分);各能区百分比(原始分/总分×100%);总百分比(各能区百分比相加/5);目标区分值(选定能区百分比相加/所选能区数)。
3.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的内容有3个区,6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2~6项,总共18项,每个项目分1~7级。3个区分别是:①自理区,自理、括约肌控制;②移动区,移动、行动;③认知区,交流、社会认知。自理区和移动区是运动部分,共13项;认知区5项。功能独立性评定分为7级。
7级:完全独立完成任务;
6级:有条件的独立完成任务;
5级:在监督或提示下完成;
4级:最小程度的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75%~99%);
3级:中等程度的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50%~ 74%);
2级:最大程度的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少于25%~ 49%);
1级:完全依赖辅助完成(自己完成低于25%1。
4.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适用于6~ 72个月龄儿童,是一种定量和定性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共有151项,包括反射、平衡、获得与释放、固定和移动5个技能区;精细运动评定量表共有98项,包括抓握、手的使用、手眼协调和操作的灵巧性4个运动技能区。
5.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量表包括6个分测试。①反射,8项;②固定,30项;③移动,89项;④物体控制,24项;⑤抓握,26项;⑥视觉一运动统合,72项。有3个给分等级。
2分:全部完成;1分:明确意愿,没有完成;O分:没有意向,没有迹象表明此动作能够发展出来。最后得出原始分、相当年龄、百分比、标准分(量表分),综合得来发育商。
康复训练关键为头部控制
头部控制是小儿发育过程中的第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粗大运动。因此,头部控制对于小儿的整体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等高级运动功能发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头部控制训练的目的为完成头与颈的中间位控制,为翻身运动的完成及躯干控制打下良好基础。稳定的头部控制需满足的条件有脊柱的对称性伸张、体轴回旋、上肢的支撑和保护性伸展、仰卧、俯卧与坐位的平衡反应的建立、拥抱反射消失等。
阻碍头部控制的常见因素是颈部肌肉肌力不足、角弓反张、异常姿势反射、颈直立反射未能建立、肘支撑的不能完成、躯干回旋障碍等。
竖头的康复训练
1.抑制头颈背屈,左右不对称,促头立直
仰卧位抱球姿势训练患儿仰卧,握其双肩,使头部屈曲,臀抬高四肢对称性屈曲,似抱球状。
坐位抱球姿势训练取坐位,背靠治疗师胸前,使头部屈曲,臀抬高四肢对称性屈曲,似抱球状。
仰卧位拉起头抗重力训练患儿仰卧,治疗师坐于其对面拉住其腕部,将患儿拉至体轴与水平面呈45度时停止片刻,诱导患儿主动收缩上肢使肘关节90度屈曲,保持头部直立位。
坐位头部抗重力训练取坐位,抓住患儿的双肩。缓慢向后倾倒患儿身体,使其骨盆后倾,诱导患儿头部向直立方向的调节。
滚桶上坐位头抗重力训练患儿骑坐于滚桶上,将滚桶前方垫高,形成约30度的斜坡,治疗师坐于后方,帮助支撑其双上肢,利用滚桶的倾斜,诱导患儿头部的竖直及脊柱伸展。
2.调节腰背部肌张力,提高肌力
侧卧轴体回旋训练患儿取侧卧位,治疗师一手置于其肩部,一手置于同侧髋部,协同用力,是患儿躯体进行扭转回旋运动。
坐位轴体回旋训练患儿坐位,治疗师一手置于其肩部,一手置于同侧髋部,协同用力,是患儿躯体进行扭转回旋运动。
滚桶刺激腰骶部训练患儿仰卧于滚桶上,治疗师通过加压旋转等手法加强对脊柱深部感受器的刺激,促进相关肌群的收缩。
3.抑制异常姿势反射
手口眼协调模式的训练患儿仰卧位,诱导患儿双手抓住双脚进行感触,促进其手、口、眼运动的协调性。
手肘支撑训练患儿俯卧,辅助其手,肘支撑,诱导其头部的左右回旋。
Bobath球上肘支撑训练治疗师固定其双下肢,前后滚动bobath球,促其主动抬头及上肢保护性伸展的出现。
楔形板上手支撐训练患儿趴在楔形板上,诱导其完成手支撑位的头控训练。
4.仰卧位,俯卧位平衡反应的训练
仰卧位平衡板上的训练患儿仰卧于平衡板上,左右倾斜平衡板,诱导患儿仰卧位平衡反应的出现。
俯卧位平衡板上的训练患儿俯卧于平衡板上,左右倾斜平衡板,诱导患儿俯卧位平衡反应的出现。
Bobath球上的平衡反应训练患儿取仰卧位,前后,左右滚动bobath球,诱导患儿坐出平衡调整。
注意事项
(1)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情况进行特殊治疗。(2)全身疾病引起的矮小,应积极治疗原发病。(3)甲低、垂体性侏儒、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等应对症治疗。(4)精神因素引起,改善生活环境,使儿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照顾。(5)营养不足,应合理营养、均衡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食欲。(6)家族性矮小和体质性生长发育迟缓,通过各种调养,充分发挥生长潜力,可酌情使用生长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