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ia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自2000年设立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向这31位科学家致敬。
吴文俊(1919—2017),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2018年10月,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再创亩产纪录,达1 203.36公斤。
王选(1937—2006),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他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让出版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用激光照排技术将汉字带入信息时代。
黄昆(1919—2005),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玻恩和黄”,以至“黄-朱模型”,黄昆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块丰碑。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骨干。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 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
刘东生(1917—2008),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他在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尤其在黃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成果,使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居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1932年11月出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巨大贡献。
叶笃正(1916—2013),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对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李振声,1931年2月出生,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他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
闵恩泽(1924—2016),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他被称为“中国催化剂之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吴征镒(1916—2013),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在他的考察下,我国摸清了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他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库资源库”,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忠诚(1925—2012),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率先在国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神经外科手术“禁区”,解决了许多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徐光宪(1920—2015),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他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使我国实现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
谷超豪(1926—2012),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他研究出来“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等成果,他将对数学的热爱,与国家的需要统一起来。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卫星的总设计师,是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还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亲历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过程。
师昌绪(1918—2014),“高温合金之父”。他的成果使我国航天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该成果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教癌细胞“改邪归正”,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谢家麟(1920—2016),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良镛,1922年5月出生,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他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他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还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率等一系列问题。
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中国著名雷达专家,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他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张存浩,1928年2月出生,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决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和朝鲜战争对燃料供给的双重压力。20世纪60年代,中国急需发展国防技术,他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70年代,他又转入化学激光的基础和应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程开甲(1918—2018),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创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20年隐姓埋名,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等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于敏(1926—2019),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他是我国“氢弹之父”,对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隐姓埋名28年,为国铸核盾卫和平。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赵忠贤,1941年1月出生,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跃升至国际前沿。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溫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她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青蒿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挽救了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她也因此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还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之一。
王泽山,1935年10月出生,含能材料专家、“火药王”、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他始终以“强军兴军”为使命,用“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执着与坚韧,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他有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实践,书写了我国火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侯云德,1929年7月出生,医学病毒学专家,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他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长达50年,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被业内尊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他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的奠基人、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钱七虎,1937年10月出生,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60余载从事防护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时代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