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
有位朋友曾带一些孩子出去游学。他们的状态就是“无欲无求”。
“今天中午吃什么?”“随便。”“下午的博物馆我们可能去不了啦。”“无所谓。”这种表现让朋友感到吃惊,这不是他们应该有的状态啊。年纪轻轻,生命却已经表现出疲态。从他们眼中,看不到渴望,看不到激情,看不到非要做成一件事的冲动。
这位朋友年龄和我相仿,我们经历了相似的青春。初三时,我可以在没有闹钟的时候,做到早上5点起床。读高中时,学校公布每次考试的排名,这种量化指标特别让人着迷,我们开足马力,拼命提高自己的名次。考出好成绩时,我们会眉飞色舞地谈论世界,希望将来能够“建功立业”,不知不觉间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我们投入了自己的全部青春,虽然也做了很多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但是就一个长时段来看,那种对痛苦的忍受,对竞争态势的评估,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也成了一个人的财富。
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雖然也辛苦,但是环境已经好了很多。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为被老师剃了光头就自杀了,真的感到无比心痛。我读高三时,每次月考都要重新排教室的座位,成绩好的先进去挑选,而成绩差的又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呢。现在都提倡爱的教育,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爱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只有鼓励没有批评,也不是只有和谐和欢乐,而没有竞争。
相比于这种过早到来的“佛系”,我们更喜欢那种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喜欢年轻人大喊大叫,狂喜或者哭泣,而不是一脸平静。
(责任编校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