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我们和徐志摩一起读诗

2019-08-16 06:16强薇
环球时报 2019-08-16
关键词:剑桥大学剑桥徐志摩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强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2008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康河石桥旁的徐志摩花园立下一块诗碑,上面刻着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的头尾两句,被人们称为“徐志摩诗碑”。许多来剑桥观光、游学的中国人,都会特意走进国王学院,参观这块诗碑,站在石桥上一睹康河缓缓流淌过国王学院的温馨景观。每年夏天,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都会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行。今年8月9日,记者与百余位来自各国的诗人、艺术家和学者相聚康河畔,参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

徐志摩的剑桥情缘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与徐志摩有着很深的渊源。国王学院拥有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在内的众多知名校友,但徐志摩诗碑是国王学院在建院600年中,首次为中国校友(徐志摩于1920年代留学国王学院)立的碑。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慕名来到国王学院,这块碑使国王学院成为中国游客英国之旅必访之地。

出于对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仰慕,1920年秋天徐志摩从美国前往英国剑桥,希望拜师于他。可惜罗素彼时已离开剑桥大学,正在周游欧洲。随后,徐志摩认识了英国哲学家路威士·狄更生,并在后者的引荐下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名“特别生”。在剑桥大学期间,徐志摩读到了济慈、拜伦、华兹华斯和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深受感染,于是开始自己写诗歌。

无论是“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放浪,还是一声“沙扬娜拉”的温婉,抑或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的温柔,徐志摩的诗歌将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狄更生和罗素这两位英国大师,以自己的风格和理念影响着徐志摩。罗素反对压抑天性的思想让徐志摩的文风更加洒脱,而狄更生则劝说徐志摩弃政从文,鼓励他看到自然和人文之美。徐志摩说:“由于狄更生的精心安排,我才有机会接受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慢慢地‘发现了康桥,我不曾知道有更大的愉快。”

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缘起

徐志摩与国王学院的情缘成为国王学院与中国文学艺术界打开交流大门的契机。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旨在为中英两国当代诗人、艺术家与学者提供一个国际化平台,分享作品、交流观点、汲取灵感与养分,同时加深对于彼此文化、历史的理解。

“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经过4年的发展,已成为英国境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也因该活动成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去年随着徐志摩花园的建成,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文学家与学者,提供了更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机会。

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由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所创建并担任主席,他是知名的中英文化交流使者,也是徐志摩诗碑与徐志摩花园的发起人与维护人。

徐志摩花园被设计成“阴阳”形状,里面的植被来自徐志摩的家乡浙江海宁。徐志摩诗碑就伫立在花园门口。

韵律与情感打破语言障碍

艺术无国界,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诗歌,是否也能像音乐、绘画一样超越国界,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欣赏?诗歌节给出答案。在诗歌节现场,听朗诵者诵诗,无论用的是哪种语言,无论观众是否能听得懂这种语言,自然的情感流露、优美的音节韵律,常常能够打破语言的屏障,让诵诗者和听诗者找到共鸣。

语言在诗歌中扮演着奇妙的角色。语言是承载诗歌的工具,却又绝不仅仅是工具,一个字、一个词往往能够改变诗歌的意境。多语言环境可以为一个诗人创造单一语言无法带来的灵感。“某一天,我看到家里的猫静悄悄、又稍显迅速地从门口跑过去,我的脑海里想到了一个匈牙利语的单词,这个单词代表着风轻轻穿过树叶的那种响动,我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同的词汇。”一名匈牙利裔英国诗人在诗歌节上这样说道。在《赠日本女郎》一诗中,徐志摩用“沙扬娜拉”来代替“再见”,或许也是出于这种心境吧。▲

猜你喜欢
剑桥大学剑桥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坐着也很忙
请打赏
剑桥大学 学生要求保留成绩公开传统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剑桥历史
一组完形填空
Cambridg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