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宽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原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同时废止。新老规范的更替,是建设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指导,也是规划编制技术的迭代。
新标准更强调“科学使用”“确保居民的生活条件”。适用范围扩大,可适用于“规划编制”,并非单调的“规划设计”体现了规划不应该只是规划的思维,规划是为了人们更好生活。同时,提出遵循的建设方针,生活环境注重提出“宜居”字眼。
“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改为“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标准”。由“11个章节”变为“7个章节”,缺少了“住宅、绿地、竖向、管线”等章节,添加了“居住环境”的章节;不再有“公共服务设施”章节, 而有了“配套设施”的章节;表面看缺少了很多章节,实际上新标准的章节都有涉及。新标准主要强调配套,小而全,有共享街区的思维[1]。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提出了“生活圈居住区”的概念。
生活圈理念是借鉴世界优秀城市的经验,用“邻里单位”规划理念的成果,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分级配套的出发点,突出居民能够在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相应的生活服务需求,便于引导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2]。原规范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划分的“居住区、小区、组团”,新标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人口规模、住宅套数有所变动。新加坡TAMPINES生活圈如图1所示。
图1 新加坡TAMPINES(谈滨尼)生活圈
新标准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步行可达为基础,综合考虑居民分布、出行的范围,并兼顾主要配套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及运行规模,比如小学服务半径不超过500 m,对应十分钟生活圈。
确切地说应该是“生活圈”不是一个圆圈,新标准中说的生活圈居住区 (Pedestrian-Scale Neighborhood) 是一种以步行距离计的邻里单位。新标准不再用以人口为依据,而是以时间为依据分级,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的因素;新标准涉及等时线,所以可以尽量避免圈子的交叉问题,也就是说,现在 “生活圈”范围划定的形态不再是以一个半径画圆,而是以等时规则划定的不规则形态边界。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区,东距省会城市南昌50 km。在省内,属于劳动力输出型城市,也是一座快速城镇化的Ⅰ型小城市。现行城市总规人口规模至规划期末 (2030年) 全市人口8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50万人。随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近十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急剧增加,中小学校建设存在布点不够合理,规模相对较小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中心城区现有公办幼儿园3所,小学11所,九年制学校1所,初中5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
规划至2030年,布局公办幼儿园18所、小学24所、初中10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4所、高中5所、特教学校1所。
基础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的速度,赶不上城市生长的速度。新城区建设以行政办公、居住用地等地类先行进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以及人员的配套都相对滞后。社会公共资源的总量,与快速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一时较为突出。
新区内由于教育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新区的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同时有些家长更看重学校的师资力量,将子女送到老城区内就读,也增大了服务半径。老城区内由于用地紧张,在有限的用地空间内要容纳大量的生源,也会导致服务半径过大。
城区近年来教育用地发展缓慢,有的学校都建立于20世纪80~90年代以前,甚至更早。对于现在的人口数量和建设标准来说,建成的学校面积比较小。大部分的学校多多少少都存在用地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学校运动场所及绿地不达标等问题。
从幼儿园布点的现状图上可以看到,快速地城镇化人口也在快速地冲击着高安市的教育体系,落后的教育设施没有能力提供充足的学位。这种现象在新的城镇化群体中体现尤为突出,他们就是这些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并且在很快的时间内将会考验小学、中学的承受能力。
临近中心城区周边的一些村级小学在设施配置标准上与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优势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区单向集中,导致市区学校规模严重超标。城区学校班均人数基本全部超标,部分较为优质师资的学校甚至达到了70人以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施的布局规划重新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出发,挖掘本质问题解决矛盾。
(1) 需要多少学位。
通过历年各学龄人口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现状趋势法,推算出未来各时期的学生数。从教育系统数据得知2011~2017年各学龄人口数据。通过趋势推演,根据历年数据计算出拟合曲线,分别得知近远期各学龄组人口,而该预测曲线为线性结果,是个理想值。他既忽略了近年的招生政策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到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把政策及人口结构的影响一并考虑,根据经验系数对结果修正。
同时通过出生率,以时间序列法建立人口预测模型,推导出学龄人口的比例。根据2000~2017年高安市人口资料,计算历年生育率。
(2) 学位需求分布。
通过对中心城区就学的全年龄段的学龄人口进行手机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人群主要居住在锦江北岸,同时在中心城区外围也有不少生源。
根据高安市总体规划,确定居住用地布局,并以已编制控规的容积率为参考,确定各居住用地的人口容量,进而根据千人指标确定各个地块的学位需求数。
(1) 基于人口分布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新标准是以时间为依据分级,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考虑不同级别的设施布局,设施布局就是对若干设施位置的综合规划。
位置通常被视为私营机构或公共组织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良好的位置有助于保证经营成本固定且低廉,并维持较高的访问度。公共机构 (例如学校、医院、图书馆、消防站和应急服务 (ERS) 中心) 如果选择一个便利的位置,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以幼儿园位置分配为例,在ArcGIS平台中设置现状幼儿园 (设施点) 位置情景。分别以平均服务距离最短、有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进行模拟,得到规划幼儿园 (需求点) 的分配位置。
平均服务距离最短:如果设施数量已定,对设施进行布局,使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交通总距离最短,等价于全体使用者的平均距离最短。
容量限制:如果考虑设施容量,就有附加条件:一是设施容量上限,如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招生限额,配置的学生不能超出其学位数;二是设施的门槛也就是下限,为了防止招生太少,需要考虑到设施的使用效率,规定学校至少要服务多少学生;三是均衡配置,不同设施承担的需求差异不能太大,也可限定[3]。
(2) 基于交通网络的等时线分析。
新标准所提及的等时线,可以尽量避免圈子的交叉问题 (针对不同圈子的人所属圈子的重叠问题以及配套浪费的问题)[3]。
通过ArcGIS建立高安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模型,根据道路等级对每条道路赋予行驶时间,以小学5 min为最小阻抗确定每个学校的服务圈。以达到相邻两个学校到达服务圈共同边界的出行时间基本相同效果。
随着规范标准的推陈出新,规划编制的手法和思路也在迭代。从居住区到生活圈;从静态的唯人口规模到动态的以每个人为中心;从固定圆圈半径的配套方式到根据“时间、配套”来确定圈子;教育设施的选址布局只是新标准之下的其中一小部分,通过高安市教育设施布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发现其中心城区设施布点规划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新视角之下显现出的一些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非一日之功,还有待于未来的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