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兴柏
曾是农民,难忘旧情。我在农村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农村一年四季的农活基本都干了,而打茬子(“茬”读“炸”音),是庄稼活中几大累活、脏活之一。
打茬子,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接墒保墒,保护全苗;同时也为提高铲地质量打下基础,使得铲地时不易伤苗,不易压苗,能够保全苗。
东北浑河岸边的打茬子,是上世纪生产队时代的一项农活,这种每年4月上中旬干的农活,属于最强力集中的体力劳动。在那时,农村大田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打茬子就是把玉米、高粱残根中的泥土打掉除净再运走,以便起垄播种。
茬子是高粱秆、玉米秆割下来后,留在土壤里的根和须。每年秋天收割后,埋在地下半尺来长的茬子待上一冬。待大地解冻之后,生产队要派牲口带来耲耙,在玉米、高粱垄上用耲耙心子犁出豁沟,把藏在地里的茬子须子钩起来,让大风吹太阳晒上几天后,用石头磙子碾轧,把包裹在须子内的实土轧掉大半或轧成松动。然后,社员们带上榆木做的四齿耙子打茬子。用榆木做耙脑袋,它具有质地优良、变形率小、木性坚硬、耙头沉重的特点。一人每次6条垄,边走边向前打。左打三条垄,右打三条垄,再用耙子搂聚在一块继续打,直至把泥土打净“筛铺子”(方形小堆),便于装马车勒实,可给各社员家送去做柴火。这种茬子,在磕掉土块之后,是很好的烧柴,火苗比较硬,燃烧时间长。
那时出工的几十号男社员站成排,挥动耙子向前打。40多年后,我时常想起这个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打茬子是一件融技巧与体力于一体的农活。会干的,几耙子打下去,茬子就出来了,就能打出一个方方正正像炸药包似的一铺茬子,特别结实,放在大车上怎么摔也不散。而不会干的,几耙子打下去,也打不出多少茬子,根本不成形,一弄就散。
打茬子,先用耙子翻动茬子,打掉土坷垃,再打碎根须上的密密匝匝的小土块,无数次将耙子高高举起,再将耙子使劲落下,这就全靠肌肉发达的肩膀,还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打茬子要顺风,顶风打那遭老罪了。春天风大,时不时刮个五六级、六七级大风,在这样的大风天顶风打茬子,都不敢睁眼睛,但打茬子时要看清各个面,如果耙子打在地上那是白使劲,这就要睁大眼睛看清。
茬子打好,煞好铺子后,生产队派马车把茬子给社员挨家送去,这是硬柴火,在缺少柴火的年代,每家每户都喜欢。但各家烧火前,还要用斧子或锤子继续打砸茬子,把包在根茎周围的土块打净,便于燃烧。
弹指一挥间,我已退休5个年头了。现如今,玉米、高粱茬子已不受人们的青睐,老家的人们使用上了电炊具、液化气、煤炭,但过去打茬子的情景,将永远留存于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