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子银行及其监管与未来演变的研究

2019-08-15 10:34吕婷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

吕婷

摘 要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冲击,也给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学界、金融行业从业者、监管当局分别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反思,提出并实施了多项监管改革的措施。中国由于自身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等原因,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我国非传统商业银行融资体系近年来发展快速,有论者以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已名列世界三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因此,对影子银行及其监管与未来演变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 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

1 影子银行的由来与内涵

1.1 影子银行的由来

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等发达国家,1929年大萧条以后,美国以银行信贷为主要社会融资渠道,对银行业实施存款利率管制,禁止混业经营等监管,但是注重资本市场发展和非银行金融领域的创新。1960-1979年间,美国银行存款难以满足居民资产增值需求,非银行金融机构趁机发行货币市场基金以更高利息吸引资金,银行业出现脱媒,同期美国政府推动建立了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房贷二级市场,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崛起,影子银行初步形成。

1.2 中国的影子银行

与美国影子银行高度证券化、衍生化的业务模式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由银行主导,实质是变相放贷和银行的影子,是金融机构创新、逐利与规避监管交错共生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2年曾在《影子银行的内涵及外延》一文中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做出初步定义:“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协议III》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中国影子银行涉及的机构主要包括信托、券商、基金、担保公司、小贷公司、P2P网贷平台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包括信托计划、信托受益权、票据买入返售、同业代付、委托投资、资管计划、同业理财、银行表外理财、票据贴现、信托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小贷公司贷款以及P2P网络贷款等。

2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2.1 银行的监管套利活动催生了表外影子银行业务

现阶段银行是国内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随着利率市场化初步完成,银行存贷利差缩小,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存款出现脱媒化倾向,银行净利润增速放缓。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行业投向限制等监管约束下,银行为规避监管将表内业务转移出表以提高利润的动机很强;此外,政府批准设立民营银行,也逐步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格局,加大银行间的竞争压力,倒逼银行开展创新业务。

2.2 存款脱媒促使资金流向影子银行

近年来居民财富增长快,储蓄率高,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存款脱媒的压力增大,理财类产品应运而生,为影子银行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2.3 金融抑制促使影子银行填补融资缺口

一直以来,国企及地方政府能够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贷款,很多融资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却难以从银行获取资金,金融抑制程度严重,需要影子银行来填补融资缺口。

2.4 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带来影子银行的繁荣

近年来,政府鼓励金融创新,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信托、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券商资管、新兴保险等非银机构崛起,理财产品、万能险、同业存单等金融产品诞生,委托投资、结构性融资、多层嵌套等交易结构繁荣。此外,小微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催生了各种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P2P网贷平台等影子银行机构,也推动了企业间委托贷款及其他民间借贷规模扩大。

2.5 高金融杠杆率引发影子银行泡沫化繁荣

经济缓、货币松、监管松,资金脱实入虚推高金融杠杆率,引发影子银行泡沫化繁荣,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各期限利差持续收窄,货币宽松下“资产荒”导致资金脱实入虚,造成机构间加杠杆,资金空转套利,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泡沫化繁荣。

3 影子银行的影响、监管与未来演变

3.1 影子银行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一方面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缺口,弥补市场非有效性,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监管无法系统跟进的情况下,政策以服务实体的名义进行了大量金融创新和货币宽松,增加了影子银行通道、拉长了资金套利链条、推高了金融机构间杠杆水平,导致影子银行规模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使得宽松的流动性滞留在影子银行体系内空转,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上升;此外,影子银行对房地产、过剩产能行业提供了过多资金,刺激了地产泡沫,延缓了产能出清。因此,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也是势在必行的抉择。如何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引导影子银行深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诸多领域,则需要监管当局能够权衡利弊,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对策。

3.2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去杠杆、控风险”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一行三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已经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产生效果。从影子银行资金来源方看,理财和同业业务逐渐受到约束。2017年4月份银监会部署的“四不当”专项治理中,有一项是要求机构自查“若将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等内容,推测未来同业存单可能纳入同业负债,这将从资金源头降低金融机构杠杆率,收缩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并对影子银行机构间层层嵌套的交易模式产生抑制作用。

2017年7月4日中国央行发布《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专题形式对资管行业的业务类型、合作模式、存在问题、未来规范发展的方向做了详细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确认,未来影子银行将从游离监管重新纳入监管轨道:(1)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通过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政策工具,从宏观、逆周期、跨市场的角度加强监测,同时对同类资管产品适用同一标准,强化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消除套利空间,以此遏制产品嵌套导致的风险传递。(2)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3)强化建账、核算要求,使产品与投资资产存续期相匹配,统一同类产品的杠杆率。(4)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限制层层委托下的嵌套行为,抑制通道业务。(5)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6)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未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按照统一标准、消除套利、穿透监管、打破刚兑、逐步整改、规范统计等方向开展,影子银行全面监管时代到来。

3.3 影子银行的未来演变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除了防范风险的基本需要,还要引导影子银行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当前政策以服务实体经济的名义进行金融去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确实有助于控制影子银行的无序扩张,但同时也导致融资成本高企,对实体经济更为不利。金融加杠杆的底层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金融纪律涣散的背后是财政纪律软约束。过去10年,基建投资高歌猛进,房地产销售大起大落,制造业投资持续萎缩,表明主要是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部门加杠杆,国企、地方融资平台等低效率部门借助隐性背书和刚性兑付加杠杆占用了过多资源,而民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高效率部门被挤出。因此,在金融秩序整顿的同时,亟需推动财税、国企等软约束部门的改革,并跟中央信用剥离,打破刚兑。通过推动国企、财税等软约束领域的改革,打破刚兑,大规模减稅,放松服务业管制,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升实体经济回报率,使金融系统中空转的资金回流实体经济。

未来金融降杠杆的政策组合应从“紧货币+严监管+弱改革”转向“宽货币+严监管+强改革”。美国在金融降杠杆时期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配合值得借鉴,2009-2014年美联储长期实施零利率和QE,但是对房地产和商业银行监管升级,实施沃尔克法则并控制杠杆率,因此金融去杠杆比较有效,房地产金融泡沫没有过度膨胀,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经济步入可持续复苏轨道。在金融改革与实体改革相匹配的情况下,通过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结合,影子银行有望转向资产证券化等新兴业务领域,影子银行将以规范、专业的资产证券化服务来盘活存量信贷资金等,从而提升资金融通,为实体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德发;胡晓.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套利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7.(9)

[2]李鹏.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动因、途径及应对思路[J]新金融,2017.(6)

[3]陈武.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7.

[4]李存.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及监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张量.反思与重构:影子银行监管的域外经验及中国路径[J]中财法律评论,2017.(7)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金融创新
论互联网金融创新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原因及相关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