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春 贺明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谈到信仰问题。这里所说的信仰是指政治信仰。相较于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它具有系统性、团体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复杂性。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三因”理念;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对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这些理念、要求、原则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注重系统性,健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
与其他信仰相比,单就政治信仰的特质而论,排在第一位的是系统性。政治信仰是一系列政治思想、理论学说和精神体系的高度凝练,是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团体全部政治思想的集中表达。它需要系统地表达和阐述信奉者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一整套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也决定了它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碎片化的。所以,我们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要注重系统性,避免碎片化、庸俗化和概念化。
(一)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突出整体性,既要全面、系统、准确讲清基本原理、基本论断、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又要引导大学生沉下心来原原本本读经典、读原著,真切悟透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教材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杜绝碎片化、概念化、庸俗化。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科学设计、完整体现理论全貌,注重全面把握理论精髓,使大学生在准确、全面、系统理解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提升教育者的理论把控力
做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关键在发挥教师的“三性”,并按习近平总书记的“六要”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传道者,教师首先要明道,真正弄懂吃透马克思主义,增强理论把控力。其次还要信道,真正信奉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站稳立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最后还要行道,切实践行自己所讲理论,所传信仰,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合一,用深厚理论说服学生,用一致言行教育学生,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避免庸俗,拒绝媚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树立信仰。
(三)形成教育管理的整体合力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需要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必须强化党政齐抓共管。既要有冲锋在前的战斗队,又要有提供保障的后勤队,还要有统一协调的指挥员。要对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师资队伍、物质保障等方面进行通盤考虑和精心谋划。要切实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存在各部门单打独斗、教育体系不完整不系统的问题,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提高效率,整体推进政治信仰教育的系统性、全程化。
二、重视时代性,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代性是政治信仰的另一特质,政治信仰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政治信仰的时代性特质一方面表现为政治信仰的现实性,即每个时代的政治信仰必然以那个时代的现实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现实对政治信仰的需要上面。政治信仰的时代性特质要求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照应教育对象的特点,回应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将当前的时代使命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自觉,将大学生的自身经历融入政治信仰教育,在时代进步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频共振中坚定其政治信仰。
(一)主体性教育凸显时代感受
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教师课堂主导的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要发挥教与学的主体能动性,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在紧紧把握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黏合中共同完成教育活动。所以,在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避免成为教育过程中单一的“灌输者”和强势的“操控者”。应突出教育的时代性,在教育内容上,把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讲透时代之问和现实之要;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坚定信仰。
(二)创新性教育展现理论魅力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把形势政策课搬到了最美乡村示范村——浙江安吉鲁家村的小火车上,为学生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思政课,学生接受度高,效果佳。在创新教育方式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如复旦大学的陈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等“网红”思政课教师,他们的课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因势而新,用好网络,让网络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在网络中融入思政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多样性教育增强教育实效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思政课统一要求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代入式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着眼现实去讲历史,抚今追昔,让学生在追忆历史中感受现实,在对比中感受巨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唤起大学生的崇高感。物化校园文化,使教育内容真正“活”起来。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和宣传活动,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先进的过程中认同马克思主义。教师必须真正直面时代问题,从根本上回应学生困惑,使其发现思想的魅力,切实感受思想的力量,使大学生信仰教育“深”起来,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引导力,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突出团体性,增强大学生政治意识纪律意识
团体性是政治信仰的又一特质。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人结成团体,诉诸共同的政治理想,表现为对同一政治理论学说、思想体系的认同和信奉,即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这样的政治信仰无疑具有团体性特质,它要求团体成员在政治思想、价值主张、政治实践等方面保持一致。所以,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突出团体性,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用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凝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一)思想教育强调共同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正是把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关注民生、提高民生水平的基础上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們的思想教育同样需要关注其切身利益。当下,最能代表全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代表现实利益但又超越现实利益,代表着现实利益的发展方向,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超越现实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也能使大学生摆脱现实利益庸俗的羁绊而有一种崇高感。所以,在思想教育中强化共同理想有利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政治实践强调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现实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这是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接续奋斗的艰难历程所证明了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新的“两步走”战略的实现更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所以,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大学生在政治实践上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三)意识形态强调一元主导
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高度的关联性要求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必须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关。意识形态安全关最重要的是“入口”,思想政治理论课担当重任。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之中,把学生的理论认知、知识认知转化为价值认知、政治认知;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进入新时代,网络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入口”,高校宣传部门要把好网络宣传关,用好宣传语,做好宣传事,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有效发挥融媒体效能,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服务。
四、强调实践性,鼓励大学生通过实践坚定信仰
政治信仰的实践性体现在它在实践中产生,又通过实践巩固。政治信仰虽然是人们追求的终极政治价值和目标,从表面看带有一定的超验性或理想性,但它属于世俗信仰,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于切实可行的实践机制予以实现,故又具有实践性特质。所以,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更加强调实践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从而使其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的认识。要鼓励他们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引导其在实践中体悟生活、升华思想、坚定信仰。教育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目前利益格局多样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实现梦想的长期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从而涵养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践履报国之行。
(二)着力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基础工作。要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建设,保证实践育人的持续性、长期性和传承性。要增加实践育人的投入,积极推动内容创新,坚持方法创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本领,培养知难而进的担当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通过构建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使大学生能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问题与不足,培养大学生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情怀,磨砺大学生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担当,形成以我所长服务社会的意识,最终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三)倾力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开展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要加强校地联系,依托生产实践单位,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组建科研平台,让师生在突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或关键核心技术的奋斗中领略荣誉感、培养自豪感。对接国家精准扶贫,开展专项行动,使学生在扶贫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对接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所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胜利,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政治信仰,是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而形成的,同时也保持了对未来的进取和科学探索。她遵循历史发展逻辑,继承历史,又立足于时代前沿,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是目前人类社会最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最先进的政治信仰,也是凝聚中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高校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方面要有所作为,必须把握政治信仰特质,注重系统性,重视时代性,突出团体性,强调实践性,确保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唯一政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