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课改内容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新增添了许多内容,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中要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就意味着课本中的内容将会有许多新的改變,这种教学模式将极大地丰富文本阅读内容,学生将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学习的时间将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较以往提高很多。非连续性的文本的内容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文章会以最为简单的表达方式将内容进行叙述,这样将会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的质量。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探究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和阅读方式,这样将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科目的学习,多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运用
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特点是直观、简明。“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进入新课标,由此引起的教育界普遍热议,也必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依据现有资源,整合非连续性文本
现在大多数教材中都会出现“单元导读”“预习一刻”“教学要点”“小结”等词汇,大多数都会出现在每个课文前或者课后习题后,老师则会根据教学进度进行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们了解这类文本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结”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同时教授传统的连续性文本,对于连续性文本,可以让学生们独立的去搜集课文的相关资料,例如文章写作背景、作者、评价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和文章,学生还可以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在小学课本《走进丽江》这篇文章中涉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而这两个内容包括中国重要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而南方和川藏这类地区是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都是有很大距离的,所以对此并不是了解的十分深刻,学生们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丽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搜寻资料,在课上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改进,让课下的非连续文本与课上的连续性文本进行衔接,从而解决课文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学生们还可以拓宽新视野。
二、 整合各科资源,巧妙结合生活资源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是非连续性文本,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可以在教材中穿插一些图表、折线图等在理科性教材中出现的图形,比如在一篇说明文《麋鹿》的中,麋鹿的所有经历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述的,学生如果可以自己去找寻一些麋鹿传奇经历的年代曲线图,让所有学生都知道麋鹿在什么时间段都经历了什么,学生将会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学生可以在课上自己讲述自己都找到了哪些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很多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比如广告中的台词、产品说明书、商标等等,都可以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带到课堂上作为案例,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这些常见的文本资源。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大课堂”中有一个这样的小情境《小产品大推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到家中找一个小产品,并带来相关的产品说明书,第二天在课堂上自己推荐该产品,讲讲这个产品的主要成分、产品名称等等,以此提升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三、 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一)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
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表述的内容大多也都与生活相关。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比如诗词、小说、戏剧等等都是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不是很常见,所以,需要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重视起来,在原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此外,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教材以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引入课堂,将二者进行互补。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养是一生受用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科学引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整理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是有难度的,学生们并不会十分准确地收集到所有的信息,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老师一定要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们获取非文本性阅读的信息,一定要有准确的方式来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辨明信息虚实、隐显,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其次,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编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最后,建构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注重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将信息整合起来,这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是极具裨益的。
(三) 借助插图,理清信息,渗透有效学习
插图是教材中最常见的内容,年级越低的教材,插图越常见,因为对于儿童来说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吸引人注意,因此插图在教材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小学课文《乌鸦喝水》一文之中就搭配了大量的插画,在第一幅插图出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就问学生此图表达什么意思,学生肯定会根据图片的意思思考“乌鸦为什么找水?”“找到水为什么又喝不到水呢?”“乌鸦想到了办法吗?”很多个疑问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出现,《乌鸦喝水》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一篇课文,但是前后情节衔接得非常紧密,所以插图是理清文章信息的途径之一。
总之,连续性文本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但是非连续性文本绝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非连续性文本与每个学科都有非常大的关系,并且非连续性文本能够给学生们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多元化的环境,教师也可以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文本给学生们进行教授,组织更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收获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都娇.轻轻叩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之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卷编制与思考[J].新教师,2018(11):61-62.
[2]张燕萍.小学生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提高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8(25):286.
[3]杨雪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40-41.
作者简介:
徐惠民,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县南浦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