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看了高晨涵的文章,文字有些跳跃,但不妨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清欢,就好像午后一盏香茗,带来几缕与世无争的气息。
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孩子,他说自己不太爱读“四书五经”,但言谈中却对《老子》《庄子》如数家珍。他还是一个爱读诗词的孩子,接触的范围很广,无论是隽永深奥的禅道偈诗,还是清美婉约的《红楼梦》小令,他都会背诵几句。若是问他为何要背这些诗,他会很平静地回答:“喜欢就背了呗。” 对于他而言,背诵诗词是一件“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事情,这也是与很多同学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每当他的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析解,同学对他的文章语言中处处引经据典却毫不费力十分惊诧时,他却不动声色地在座位上坐着。他这么认为:语文本身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语文关系着许多,国家的文明、历史的兴衰,感性与理性、忧愁与豪情……这些不可能一言以蔽之,所以需要用语言去探讨里边的得与失。”他说,“学语文就是要细腻地捕捉心中每一丝细微的颤动。”
晨涵同学自称平日写作只是以心为灯,崇尚着美与哲思,他并不会追求华丽、光芒四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很清爽,还有着一丝朦胧,仿佛山谷间吹来的微凉而温润的清风。若夜深人静,他会用古诗唱出月明星稀;待微雨清晨,他将写散文勾勒遥遥远山;等繁花似锦,他会以童话诉说花的多情。
他的文字带着清新的山林之气,又透出一股自信与智慧的力量,给人以一种山间隐士的悠然印象,让人不禁想起了清晨沉睡的山间盘桓着缥缈的云雾,或是傍晚寂寥的寺庙中传来辽远而安详的钟声,又正如老子所说的 “道法自然”。不过,据他的妈妈说,他有时写作可能会苦于构思,动笔极慢,颇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感,这大概算是一块美玉上的一点小小瑕疵吧。
阅读可谓是他自认为数不多的一个知己。晨涵同学非常喜欢阅读。他说,每当他心烦意乱时,阅读会不动声色地给予他一个水波不兴的水潭,并让他感到一种由衷的欢喜与平静。他一直认为,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早已远远地超出了语文学习。到最后,阅读只是人们最单纯的对于美好、真理的追求。他对于“快餐阅读”报以不解甚至是不屑的态度:“所看的若只有無用的知识,何必浪费时间。即便读经典若只是浮光掠影地看,这样的阅读不仅毫无美感,也毫无意义。”
他对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是在这茫茫的滚滚红尘中,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桃源,在这片桃源中,你有享受生活与快乐的权利。”他在随笔中还写道:“人呀,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没有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周末,晨涵会去书店和图书馆中阅读,他说这是他的“必修课”。他觉得,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在一排排的书架上,不时发现一个个心仪的名字,然后开启与另一道墨香的缘分。每次与一本书的相识都是不可思、不可议的。“要学会对一本好书产生感情,就像对待一个可以相守一生的挚爱一般。”这是他曾说过的一句话。
他是这么评价经典的:“是一个人,亦是许多人”“用书中各种人物的足迹,形成其自身的气质。”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着自己喜爱的经典,在他眼中,经典有着少年的“天真”、青春的“青涩”、壮年的“浓烈”、中年的“悠远”以及晚年的“清淡”。在他看来,真正的经典应与人无异,只是将喜怒哀乐藏于浓浓的墨香之中,只待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能有知音将其触碰。
晨涵往往可以轻松地感知经典的文字中蕴含着的美,他认为感受这些美是一种微妙的体会。他说:“经典之美,那是同时带有理性与感性的力量,可以不惧岁月的肆虐,能够傲对风霜雪雨,并安然地往来于天地之间。”“走入经典,其实就是走入天地。”他说,“他要通过经典与天地精神往来。”
他素性潇洒,不拘小节,自称“生来慵懒”。他是一个颇为外向的男孩,但他的特长却是书法,篆隶行楷皆能挥毫。他偶尔会去参赛,也会得奖。高晨涵还很喜欢在孤身一人时读几首小诗,他认为,给自己朗诵是最有情趣的事情之一。他说自己平时不太接触网络,而是喜欢在与古人的“遥相呼应”中,静静地感受着自然间一切简单而真实的美好。
对于晨涵而言,他应该已把语文当成一种情愫,他在自己开辟的一池文字的湖中泛舟,在舟上的星辉斑斓里放歌,独自体会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作者是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公立寄宿学校语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