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华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以及软骨板等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从而导致髓核组织从破裂的地方突出或脱出到后方及椎管内,进而对相邻脊神经根产生刺激或压迫,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发病部位是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是造成腰腿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等的转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中以青壮年(30~40岁)居多,主要原因有外伤、生理性退变、腰肌劳损、遗传以及其他一些诱发因素等。此外,孕妇由于在孕期其腰椎长期承受胎儿及母体的重量,也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有腰痛及放射性腿痛、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以及腰部表现如僵硬、活动受限或侧弯畸形等,病变程度有轻有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择2018年1月—12月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综合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12月于我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25~63岁,平均年龄(32.4±1.24)岁;平均病程(1.6±0.4)d;发病原因较多,其中由腰肌劳损致病的患者有37例,由外伤致病的有15例,由生理性退变致病的患者有1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腰痛及放射性腿痛、腰部活动受限、麻木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1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31.8±1.2)岁;患者病程0.6~4.6 d;发病原因:由腰肌劳损致病的有19例,由外伤因素致病的有7例,由生理性退变致病的有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1例;患者年龄为25~63岁,平均年龄(32.2±1.3)岁;患者病程0.7~5 d;发病原因:由腰肌劳损致病的有18例,由外伤因素致病的有6例,由生理性退变致病的有11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原因等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检查明确诊断者;2)均符合有关标准;3)年龄25~63岁;4)非急性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6)治疗前3年内没有做过腰腹部手术。排除标准:1)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有长期腰部不适,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2];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有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严重疾病;5)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或是椎体滑脱、腰椎失稳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2组患者均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主要方法为在患者双侧的肾俞、患侧的委中和患侧的环跳等穴位用1.5寸的银针进行针刺,每天1次,每次每个穴位留针4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而观察组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再加上推拿治疗,主要在相关部位采取按、拿、、点等常见的推拿手法,从而使得患者的气血通畅;对于一些重点部位,则采取经络拍打的方法,从而恢复并保持患者的肌肉活力;然后还需采取斜扳和旋转复位等推拿手法,从而调节患者关节紊乱的症状,促进患者腰椎间盘的复位,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患者活动功能相关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1)临床疗效判定:治疗后,通过患者腰腿的疼痛程度可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种,显效:患者治疗后腰腿疼痛接近消失或是完全消失,并且直腿抬高试验>85%;有效:患者治疗后腰腿疼痛有明显改善,并且直腿抬高试验>70%;无效:患者治疗后腰腿疼痛内没有改善或是有加重,并且直腿抬高试验<70%[3]。其中,2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患者活动功能判定:采用JOA腰椎疾病治疗评分系统进行评判,包括主观体征、客观体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以及膀胱功能等4个维度,其对应的分数满分分别为9分、6分、14分和16分,所得分数越高,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反之,所得分数越低,患者的症状越轻。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00,P<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活动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主观体征、客观体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以及膀胱功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活动功能比较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阶段一种常见的临床多发病症之一,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较高。在中医学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骨痹”及“痹证”等范畴,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行动受限,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4]。近些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不断升高,主要原因在于腰部的过度劳损以及生理性退变等,同时还与患者的既往外伤史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轻者腰部持续性疼痛,患者需卧床休息,不能长时间站立,并且睡眠也会受到影响;重者则可能会导致瘫痪,因此在临床上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但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按摩、针刺、理疗以及推拿等中医疗法,一般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主要是通过银针对相应部位的穴位进行放松,从而疏通经络,改善患者的血运,但由于不同患者的情况不同,对针刺疗法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很多患者在进行针刺疗法后收获的效果并不理想。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外治疗法,以手法操作为主,主要是对患者患病的相关部位进行按摩,从而放松患者的肌肉组织,改善局部血运,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正骨复位的功效。常见的推拿手法有按压、摆动、摩擦、捏拿、捶振以及活动关节等,推拿手法不同,其刺激方式、强度、时间以及活动肢体方式也不同,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运用[5]。实践发现,将针刺和推拿进行联合治疗,可大大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疗效,肌肉放松后,针刺效果可得到一定的提升,而推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针刺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而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2.1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间盘患者的主观体征、客观体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以及膀胱功能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可见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过程中采取针刺联合推拿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综合疗效,对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6]。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针刺联合推拿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存在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进行借鉴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