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欣欣 欧阳洁 柯 晓△ 高尤亮 方文怡
近年来,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因其病理表现具有高度癌变倾向而被大家重视[1]。研究发现[2]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失常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发生、发展,造成胃黏膜损伤;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失常,则可引起胃黏膜增殖异常;二者同时作用,诱发了REG的发生发展[3~5]。因此,IL-8、TNF-α、IL-10、EGF、bFGF的表达异常可能是促进REG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疗效显著高于西药[6]。本研究拟在前期的观察基础上继续观察健脾清化散瘀饮的疗效,并通过检测REG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IL-8、TNF-α、IL-10、EGF、bFGF的表达水平来探索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可能的机制。
1.1 一般资料 从2013—2015年被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REG的病人中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6例作为治疗组,去除临床资料欠缺及失访者,最终30例进入统计分析。同时,随机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胃镜及病理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拟定[7]。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诊疗共识意见》[8]并由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共同商讨拟定。主症:1)胃脘痞胀或疼痛;2)症状于餐后或饮食不慎后可加重或发作;3)舌质暗,可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张,苔黄腻。次症:1)胃脘灼烧感;2)口干、口苦、口臭;3)神疲体倦;4)纳食不香;5)胃痛缠绵难愈。镜下表现[7]: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 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证型确定:具备主症3项加次症1项,并结合镜下表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18岁并小于60岁;2)治疗组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3)对照组无临床症状,镜下胃黏膜正常,Hp阴性;病理提示正常或轻度浅表性炎症;4)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合并严重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心脑血管、肝肾及血液系统等疾病;3)精神病患者;4)伴有消化性溃疡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消除不良精神心理因素,戒烟戒酒,纠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2)中医治疗:予健脾清化散瘀饮口服,方药如下:党参15 g,白术9 g,扁豆15 g,茯苓15 g,陈皮9 g,法半夏9 g,厚朴9 g,砂仁6 g,茵陈9 g,黄连3 g,鳖甲18 g,莪术9 g,丹参15 g,炙甘草3 g;由本院统一代煎,每日1剂,于早晚餐前半小时温服,疗程3个月。
1.4.2 观察指标 1)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及胃镜检查: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由同个指定的临床医师根据证候量化表进行观察记录,每4周记录一次。胃镜检查则由同个医师使用同型号胃镜进行检查,REG患者治疗后均于疗程结束后1周内完成复查。2)黏膜组织学检查:健康体检者于胃窦部取胃黏膜组织3块。REG患者在治疗前于镜下胃窦隆起糜烂处取胃黏膜组织3块并拍照留底;治疗后病变未消失者,于原部位取胃黏膜组织3块;病变消失者,尽量于原部位取胃黏膜组织3块。观察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3)IL-8、TNF-α、IL-10及EGF、bFGF指标观察:采用MaxVisionTM/AP免疫组化法测定 IL-8、TNF-α、IL-10及EGF、bFGF值。检测结果采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并测量IOD值(光密度总和)。
1.4.3 疗效判定标准 1)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参考2011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8]来统计并计算改善等级。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根据2011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进行判定,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8]: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70%≤疗效指数<95%,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30%≤疗效指数<70%,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无效:疗效指数<30%,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按证候量化表进行评分,所有症状分无、轻、中、重4级,在主症分别记0、2、4、6分,在次症分别记0、l、2、3分)。
1.4.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及多组比较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1 治疗组中医证候、镜下及病理疗效 见表1。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胃黏膜IL-8、IL-10、TNF-α、EGF、bFGF表达的比较 见表2。
表1 治疗组中医证候、镜下及病理疗效 (例,%)
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胃黏膜IL-8、TNF-α、IL-10、EGF、bFGF表达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与治疗前比较,3)P<0.05,4)P<0.01
随着胃癌发生率的逐年增加及年轻化趋势,REG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特殊类型胃炎,积极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REG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在西医方面尚无特异性疗法。而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表明[6,9,10]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著优势,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安全无不良作用且治愈后不易复发。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疗效观察水平,对于本病的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REG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即基于此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
IL-8[11,12]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能趋化中性粒细胞向局部组织集中并释放出一系列活性物质,从而导致局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引起胃黏膜损伤。TNF-α[11]也是一种炎症因子,它通过诱导内皮细胞产生IL-8来促进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加重组织损伤;并能促进凝血酶产生,使黏膜小血管血栓形成,导致黏膜微循环障碍,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IL-10[11~13]是一种免疫抑制因子,能抑制和终止炎症反应。它通过抑制炎性细胞产生、降低炎性细胞趋化性、减少炎性调节因子分泌及促进B细胞的分化增殖来降低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EGF[4]是一种促生长因子,通过与它的受体(EGFR)结合来诱导多种组织细胞生长、迁移。它对组织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上皮组织生长。而EGF的受体EGFR[14]是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如果EGF表达过度则会激发EGFR异常活化,导致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异常,造成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肿瘤。bFGF[15,16]也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它除了能让成纤维细胞及成肌细胞迅速增殖外,还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能使得局部肉芽组织快速生长。其过度表达,可造成局部肉芽组织等过度生长,血管异常生成,从而引起癌变并促进肿瘤生长、浸润与转移。
本研究对REG患者IL-8、TNF-α、IL-10、EGF、bFGF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据此我们推测:胃黏膜反复受到各种急慢性刺激后,引发致炎因子IL-8、TNF-α升高及抗炎因子IL-10的反应性升高,使得局部黏膜组织产生强烈的炎症及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凹陷糜烂;而胃黏膜的反复损伤糜烂诱发了EGF及bFGF的异常表达。EGF的过度表达使糜烂灶表面黏膜上皮增生、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bFGF的过度表达,使胃黏膜腺体异常增生、腺颈部延长,黏膜肌层过度增殖隆起;在这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以胃黏膜异常隆起,隆起顶端糜烂为镜下特征的REG的产生。
中医认为[17~21]REG的主要发病基础与脾虚、湿热、血瘀密切相关。而我们前期对333例REG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结果[22]也证实了REG在临床上以脾虚湿热血瘀证最为多见,故REG的中医治疗应着重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消瘀散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在中医临床证候、胃镜及病理上的总有效率高达93.3%、76.7%、86.7%,疗效满意。同时,治疗组治疗后IL-8、TNF-α、IL-10、EGF、bFGF各项指标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该结果表明健脾清化散瘀饮以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消瘀散结为治法能有效治疗REG,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镜下及病理表现,并显著降低IL-8、TNF-α、IL-10、EGF、bFGF的表达水平。而根据IL-8、TNF-α、IL-10、EGF、bFGF在REG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我们推测健脾清化散瘀饮有效治疗REG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IL-8、TNF-α、IL-10、EGF、bFGF的表达水平来减轻胃黏膜炎症及异常增生的情况,进而改善REG的病情,获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