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学文
(上海市松江区医疗急救中心,上海 松江 20162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突发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AMI致死率、自残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在死亡的AMI患者中约50%的患者是由于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以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取决于AMI患者发病至治疗间的时间差。因此,AMI患者的院前急救效率对AMI患者预后极其关键[3-4]。如何缩短患者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成为AMI患者救治的关键环节。本中心从2017年2月起将流程管理法引入到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以期通过该管理原则提高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诊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我中心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AMI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共814例,其中男516例,女298例;平均年龄(60.17±8.19)岁;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498例,冠心病317例,接诊时临床表现:突发胸骨持久性疼痛511例,心衰102例,休克51例,神志障碍38例,胃肠道症状52例,心律失常60例。观察组共838例,其中男551例,女287例;平均年龄(60.26±8.23)岁;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712例,冠心病331例,接诊时临床表现:突发胸骨持久性疼痛536例,心衰112例,休克52例,神志障碍41例,胃肠道症状54例,心律失常6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接诊时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中心对接诊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中心将流程管理法引入到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观察指标及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电话接诊至出车时间、转运成功率、入院前死亡率、分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时间、急诊诊断时间、急诊诊断率、急诊入院时间、急救成功率、入院后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医患纠纷率。
2.1 两组疑似AMI患者院前急救各阶段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电话接诊至出车时间、分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入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诊断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疑似AMI患者院前急救各阶段时间比较
2.2 两组疑似AMI患者急救各阶段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急诊诊断率、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前死亡率、入院后死亡率、医患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疑似AMI患者急救各阶段效果比较[n(%)]
2.3 两组确诊AMI患者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确诊AMI患者并发症率比较[n(%)]
AMI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得当、高效,可以尽可能降低脑缺血缺氧带来的循环、呼吸、脏器及功能损坏。缩短患者就诊延误时间、院前检查时间、必要得当的急救措施、降低转运所需时间是主要目标[5-10]。加强救护车和急诊科间的联系,部分工作可以在急救车行驶途中完成,甚至患者到达医院后即可有初步的诊断结果,缩短后续处理措施的执行时间[11]。流程管理作为一种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在各行各业质量管理、效率管理中取得较好的原因效果[12-14]。
本研究将流程管理法引入到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管理中,以期优化院前急救流程,提高各个环节操作的精准度、有效性,缩短各环节时间,节约患者发病至开始治疗间的时间差,使患者在短暂的治疗时间窗获得更高效的治疗,提升患者预后。结果显示,较之于常规院前AMI急救护理流程,经流程管理法不断优化的流程在吸取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完善流程,使其更准确高效地运作,缩短各环节耗时,将部分医院急诊科的工作前移,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流程管理通过不断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患者意见、医护人员建议,针对性改进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然后固化形成医、护、患三方认可的流程,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就诊后提供了良好的抢救条件,提高抢救效果,患者取得良好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急诊科持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