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绪红
山西介休义棠倡源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介休 03200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要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获胜,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员工培训与开发则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关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并研究适应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
当今有的企业把人力资源培训当作面子工程,在实际培训中,导致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培训方向较为片面。主要是围绕一些简单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学习,不注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重视员工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不利于企业日后对员工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立长远规划,设定阶段性目标。通过这个体系对员工的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思想道德进行培训,才能确保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上不会迷失方向。
在科层制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培训需求来源有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调研、业务部门问题反馈等途径,这样的模式导致培训项目周期变长、培训实施推进缓慢、运行管理不够灵活,与“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融合、开放连接、创新驱动、尊重人性等大环境要求尚有差距。培训作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支撑的基础性工作,一般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等阶段,从成熟期过渡到持续发展期,培训组织管理必须转型。
有的企业培训形式单一,往往采取教员上面讲,学员下面听的“填鸭式”方式。有的不看培训对象,千篇一律“上大课”,导致会的“吃不饱”,不会的“吃不了”。有的脱离企业实际,夸夸其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显得单调无用。因为不同的员工对应不同的工作内容,只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前对员工实际状况缺乏深入了解[2]。
第一,训中学员互相学习。传统培训以教师为中心,面向众多学员进行培训,属于“一对多”教学模式;而群体学习则属于“多对多”教学模式,教师由单向教授者转变为群体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搭建者,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帮助、互相模仿和提问,个体在群体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效缓解培训师资不足等问题。第二,训后工作中推动转化。培训生态的活力体现在内部要素的生成、生长和创造等方面,培训项目结束之时正是培训转化的开始,是员工新知识生成、创意生长和创新活动的开始。培训生态中,训后转化既取决于管理者的推动,也取决于员工所具有的强烈的学以致用意识。员工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尝试应用,得到管理者的反馈,生成新的经验和知识沉淀下来,经过复制和实践升华为他人乃至组织中的财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引导员工要带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整体的学习是基于个体地学习的,所以应该让全体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终身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而更应该有思维灵活性培养,挑战和解决问题的信念和意向,以及可以要创新性地学习,灵活变通,善于思考,且有主观意识,即别人要求我做转变为我很乐意做,能做,且能做得很好。第二,部门的领导层要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汲取优秀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积极做到与时俱进,摒除官架子思维,学会平等地与员工交流,并定期反省自身的管理方式。第三,被管理的对象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娴熟地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不断地融入集体学习氛围之中[3]。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部门要逐步完善部门职能作用,强化各个部门和直管单位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管理和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撑。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人力资源大数据管理技术,逐步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完善员工自助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挖掘人力资源数据价值,逐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通过模拟测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让数据对这些简历进行筛选,减少选人用人成本,削弱了主观意识干扰,提高人才招聘效率。
新时期企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培训也不例外。以生态和生态系统观审视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培训工作,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工作和谐、创造性地推进开展,实现企业管理者、培训教学者、员工学习者三方共赢,促进企业战略落地和员工职业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