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乐,李科浪
(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中国知网,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文献有3 万余篇,其中最近6 年产生的文献以比以往20 年都要多,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90%以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成果是近13 年产生的。然而这些研究文献中关于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研究比较少,关于全局性政策演进的研究几乎没有。教育信息化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过程。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政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教育政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1]。
我国的教育政策文本一般以公文的形式出现,包括法律条文、规划纲要、条例、计划、决定、通知等。2008 年5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后,各级国家机关逐步公布了相关业务的政策文件。教育部网站关于教育政策的法规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 年,其中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公布的历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 年。网站同时公布有我国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的专项政策法规,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6-2000)》《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2]。
我们最终确定的教育政策研究文本由五部分组成:一是1987 年-2019 年(无1988 年和2008 年)教育部(包括国家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表述摘录;二是教育部2013-2019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三是教育信息化专门的规划文件;四是国家发布的其他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五是其他教育法规文件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表述摘录。整个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文本(以下简称:政策文本)参阅国家正式文件19 个,非正式文件39 个,大约11.5 万字。
“关键词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该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提取与重建,标明其所代表的语义环境,以获得对研究领域的新认识。如果将一个问题领域视作思想的星空,那么关键词则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个星球,星空看似杂乱,其实星球都在以相互吸引力和作用力沿着特定的轨道运行。某些巨大的星球能够将一个个问题域的若干概念和命题统摄在自己周围,构成了一个个星系。这些巨大星球,就是教育信息化问题域的关键词,正是围绕着这些关键词,研究者才获得了在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话语构建。关键词使理论具有了形体和坐标,使其免于泛化和空化。这就是关键词研究最大的价值[3]。
我们先通过词频研究得出政策文本中的高频词。其次对这些高频词进行分析,结合这些词语在政策文本中的语义场进行重新诠释,获得对教育信息化这一问题的新认识。
首先用ROST Content Mining 6.0 软件统计政策文本中的高频词,通过人工干预去掉一些明显与研究主题不符的词语,最后得到了100 个高频词的词谱。这些高频词只是星空,并不能反映星空的结构。教育政策文件的语言有其鲜明的特征。同时,词频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政策文件中的词语的分量。
在词频研究基础上,我们再回到政策文本,结合高频词在教育政策文件中的具体表述,经过回归分析重新确定关键词及其语义场。最终我们得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演进的六个关键词。
“建设”二字在政策文本的词频分析中出现有554 次之多。从上世纪90 年代国家提出“抓好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的设想,到近期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数字化校园、移动互联、大规模开放课程建设等等,“建设”二字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当之无愧的首要关键词。几乎每个教育政策文件中都大量出现“建设”一词[4]。
“建设”所涵盖的政策表述有:上世纪80 年代的电化教育设施建设、电教教材建设;上世纪90 年的教育电视台建设、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进入21 世纪以来的校园网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建设、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网络学院建设、第二代互联网建设、网上开放实验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2010 年以来进行的学校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视频公开课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慕课”建设、数字校园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应该指出,“建设”这一关键词所包含的政策内涵已经超越了词义本身。它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传递的符号意义更为强烈,在政策文件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还有:发展、普及,提高,鼓励,加快,推进,开发,实施、完成、落实、保障、覆盖、统筹、推广等等。
如果说“建设”这个动词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决心和动作,那“计划”反映的则是教育信息化政策中的具体作为和施政内容。政策文本显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过程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计划”,如: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宽带中国计划、“三通两平台”建设计划、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未来学校研究计划、“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
与“计划”涵义相似的关键词还有行动、活动、工程、项目等。如: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等等。
在教育信息化政策中,现代化通常指教育信息化的目标现代化在教育政策本文中的表述数量并不多(词频有49 次),然而“现代化”的政策意味却非常强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词。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现代化”一词就经常出现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的显著位置中,其语义内涵也非常明确,即“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常见的表述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等等。
政策文本中“规划”一词的词频有94 次,虽然词频数量并不突出,但规划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推进中的分量是毋庸置疑的。1993 年,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电化教育发展纲要(1992-2000)》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文件。
虽然上世纪80 年代计算机教育就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但直到1996 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6-2000 年)》才制定。这反映了当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滞后性,该规划也是国家把教育信息化从教育事业的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的标志。1996年12 月,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 年)》,详细规定了到2000 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并对师资建设、教育软件的研发管理、经费投入等重要问题做了明确要求。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的、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1996 到1997 年的大约一年时间,国家连续颁布了三部重量级的规划文件。1996 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5]。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中重要的规划有:2001 年4 月发布的《全国电化教育“九五”计划》;2002 年9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2012 年3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6 年6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 年4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在教育信息化政策演进中,战略指的是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地位提高到了国家层次。对教育信息化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2002 年9 月4 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使用了“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任务”等表述,此后“战略”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战略”一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程度在不断提升。
2012 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第一个十年战略规划。文件14 次提到“战略”一词,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对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做了详尽阐述,明确提出“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的计划。这些表述表明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事业中的战略级别。
2016 年6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日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数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2018 年4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战略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法制化”。1995 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此,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法制化是可持续化的保证,已经有不少学者在呼吁制定《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法》,可以预见,这是未来教育信息化政策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融合”一词在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屡次出现。在政策文本中“融合”词频有82 次。国家的政策规划中较早出现“融合”的是教育部2012年3 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此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官方文件的标准措辞。历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多有表述。2015 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2018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到“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变轨超车工程”。
“融合”二字的政策意义并非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简单叠加,它反映的是教育信息化推进政策的巨大转型。
与过去几年教育信息化领域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理念层出不穷相比,今年的教育技术圈更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难得的静谧恰恰代表教育信息化由粗放生长进入深耕细作的阶段。比起用什么教育技术的问题,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更值得深思,更需要时间用心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