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甘肃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目标的“课程思政”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政治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之一的国际政治学,自然也成为担负课程思政教育任务的重要载体。该课程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支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教会学生用世界性和全局性的眼光来认识政治现象,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在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1]。
“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核心是不断加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青年大学生是“五个认同”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必须将其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之中。在国际政治学课程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常要对该课程进行概括性介绍,其中包括对如何学习该课程所进行的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教育学生在认识国际政治问题时一定要站稳立场,保持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清醒头脑,认清自己的身份,时刻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警惕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的行为和主张,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光大中华文化[2]。
国际政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其中包括对西方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国际政治学教学中将马克主义方法论充分融入到国际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并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同。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美贸易战,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分析中日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特有的阶级分析法分析当前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与西方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来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不成熟的偏见,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3]。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国际斗争和国际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国际政治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为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国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和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介绍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这些学说和观点的讲解,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其内容可以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学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等等[4]。
对外战略是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对国际政治基本问题的宏观把握,以及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参与国际政治活动的总体规划。外交政策是国家为实施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外交战略而具体制定的行动准则。在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以此为指导而形成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认同我国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和政策改变。如,可以向学生讲解毛泽东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关于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思想的论述,以及世界多极化和三个世界的理论,还可以介绍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理论、世界多极化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等,并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对外战略调整背后的国际环境变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5]。
国家利益是指能够满足一国生存和发展需求并对国家整体上有利的事物。在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的行为都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利益的构成相当复杂,包含了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诸多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既有威胁和挑战,又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环境中,我国的国家利益需求是什么,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严肃应对的问题。因此,在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也可以借助小组讨论和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国家利益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认识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是与国际冲突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互动形式。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需求,会以各种形式展开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国际社会而实现生存与发展,因此国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建国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60 年代之后,又逐渐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维护了自身的国家利益,拓展了我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努力维护联合国在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各国的发展难题和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积极努力,得到了多国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与此同时,某些西方国家却依然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在国际事务中我行我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性难移。因此,在关于国际合作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实际,将我国主张的开放合作的多边主义立场同某些国家的单边主义政策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是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国际冲突、国家实力等章节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国家认同意识。综上,在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和多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来开展实施,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