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大学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是评价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不断创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即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实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1]全国教育大会中把大学生“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大学生就业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大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广东省作为全国轨道交通重点发展地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已开通地铁,到2020年,广东省将开通地铁1354公里,有轨电车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1800公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建设将带动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发展,对轨道交通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探究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09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提出就业能力这个概念,指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维持工作的能力。随后的研究主要关注在职业的选择和发展以及个人与团体的互赢关系,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通过所在集体实现其职业机会的能力[2]。20世纪末,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改革制度中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国内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做出不同定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单纯指获得和维持工作的能力还应集合多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其内涵特点也不相同,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3]“十三五”期间,以广州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新交通圈”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广东省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具有随着行业需求不断提升自我的就业能力,增加自身价值,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涵盖“素质技能”“应聘求职”“适应工作”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学习能力、求职应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是指获取轨道交通专业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学习,接受新理念、新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勤奋刻苦、乐于钻研的学习精神。
求职应聘能力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需要学生具有信息收集分析、求职技能技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能收集和分析各类求职信息,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掌握就业主动权;学会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及应聘技能等求职技能技巧,强化自身求职应聘资源。
岗位适应能力是指在就业形势下学生自我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是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接受和应对能力,它是学生就业到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的关键。岗位适应能力体现学生融入新职场环境,建立团队合作关系以及快速熟悉工作流程等各方面能力。
发展创新能力也可称为学生的可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在维持工作中,处理事务、发展业务、创新工作的能力,涵盖了职业素养、人际处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岗位之外得到发展,并应用于不同工作之中,处理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所具备的四种能力,并非在就业中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学习积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能力,不断适应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高校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国家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提出的实现交通一体化,粤港澳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对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和娴熟实操技能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以适用于轨道交通的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迫在眉睫。
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仅让轨道交通类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还能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增强学生职场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促进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合理就业,实现高质量的职业发展,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职业指导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能有效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开展,实现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联互动和协同,提高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
轨道交通企业与院校双方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既能解决校企间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问题,又能促进企业与学生的双向了解,企业结合岗位需求与院校共同设置专门的教学课程、实践项目等,建立起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提高轨道交通人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轨道交通企业发展的需求,有效推动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教育教学形式,结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就业评价,为自身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将促进学生合理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交通圈战略下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就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做出自我调整和自我增值,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促进轨道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粤港澳交通圈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搭建“职业辅导月”“职业大讲堂”“岗位实践站”“心康咨询坊”四个平台增强学生求职应聘能力,打造品德塑造工程、技能拓展工程、职场锻造工程、就业创业工程四项工程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开展校友访谈录、经验分享会、岗位分析赛、优秀学子展四种形式提高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通过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四方合力,协同育人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从政府层面上完善社会职业指导体系,积极帮扶大学生就业,构建公平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及时提供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体制,确保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发展相互衔接;[5]企业层面则是探索轨道交通技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轨道交通企业应全力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等,实现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学校层面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师层面要引进企业工匠能手、技术骨干到学校传经送宝,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学习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增强师资水平,达到培养轨道交通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促进学生就业的目标。
以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为主体,辅以职业指导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求职应聘能力。高校就业部门统筹主办以职场礼仪、简历评比等就业指导类型的“职场服务月”,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技能,提高自身应聘能力;邀请轨道交通人事部门专员、能工巧匠进校开展“职业大讲堂”,通过真实案例,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学生定期到轨道交通企业参与“岗位实践站”认知学习活动,开展职场训练项目,让学生体验轨道交通行业的岗位内容,了解工作要求;设立“心康咨询坊”,为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进行职场心理剖析,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抗压的承受力,调节自我情绪,控制自身行为,发现不足和缺点,从而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在大学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素养[6]。
高校应深入分析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调研企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7]。以职业塑造为重点,全面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型轨道交通人才,全程导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深入社区、企业、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服务理念,打造培育轨道交通职业道德的品德塑造工程;举办各级别职业技能竞赛,在竞技中比拼技术,展现技能,打造职业技术提升的技能拓展工程;开展职业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模拟职场活动中锤炼品质,激发潜质,打造模拟实践演练的职场锻造工程;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训,建立高校学生创业空间,使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检验创业项目,完善创业方案,打造职业发展选择的就业创业工程,全面提升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聘请轨道交通行业领导和技术专家进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通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之间交流的通道,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邀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讲座,讲授岗位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邀请新入职毕业生进校举办经验分享会,给在校学生介绍企业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等,并分享面试求职过程的经验,为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岗位要求,明确职业定位,提升自我职业认知;编制记录轨道交通专业校友职业发展的校友访谈录,开展轨道交通各种岗位认知规划的岗位分析赛,举办优秀轨道交通行业学子的校园图片展,充分调动校友的资源,为大学生打通岗位认知渠道,提高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圈建设的重要力量,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缓和社会就业矛盾,构建和谐幸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