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佳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我党历来就重视国家的教育事业,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职能,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八个坚持”入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各类高校引导学生成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学识储备、人格品质等,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教育事业前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推进学科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和有力支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把思政课改革创新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的高度对待。教育部发起了“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起了实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这无疑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首先,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提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新形势,党和国家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开设研修班,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
其次,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提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求广大教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用生动的事例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广大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思政课堂上的应用。要求广大教师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集体智慧,开展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再次,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提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干练的形象、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谈吐对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打造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武装自己。老师变身课堂上的“磁石”或“磁场”,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无边海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从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从宏观把控到具体实施,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常态性工作,以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为契机,“立高尚师德、铸大爱师魂、扬清正师风,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5]促进师德师风良好氛围的形成。一是高校党委要贯彻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落实,为管好、建好、讲好思政课明确原则,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立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学校师德师风校园行动计划,加强师德师风正向宣传,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二是高校党委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参与《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有的高校从专业课教师、党团干部和一线辅导员班主任中选拔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学识涵养突出的人从事思政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建立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的“在马言马”的师资队伍。三是高校党委要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师德关,提高师德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占比,“引导老师牢记师德红线,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6]四是高校党委要优化师德环境,创设良好师德氛围。加大激励力度,对学养深厚的思政课教师在薪资福利、职称评定、学习深造、后勤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是思政课的特殊使命,知识的传授只是载体,价值导向和立德树人才是本质。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高校选择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志存高远,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一方面要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铭记自己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坚守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做到上课有纪律,科研有原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始终有诲人不倦的责任感。
“推进思政课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困惑,不仅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还要紧跟时代步伐,终身学习。
第一,建设好思政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思政课要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往往需要思政课老师的教学要突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直观境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形式,更要注重教学内容,防止内容与形式的脱节。施教者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反复揣摩教学技巧,长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学口才是拥有高超教学艺术的必要环节。
第二,建设好思政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一方面,广大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利用集体智慧全面提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打造思政金课,以理论的逻辑力量深化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彰显思政课的显性教育的魅力。良好的师德师风能促使其勤奋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用扎实的学识为学科发展和学生教育做贡献。
第三,建设好思政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有一颗仁爱之心。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心培育心的工作,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正人先正心,“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7]广大教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信心,倾听学生心声,通过真情、真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大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和现实问题,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品格、品位的 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师德师风的高低,不仅影响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走向,“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意识、为人处世等都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8]全社会都渴望每一个教师都能有高尚的师德,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并保持纯真善良,带着一颗“修行”之心,永远在路上探索。各类高校要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教育事业中,培养一批批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