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
【摘 要】文化心理植根于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深层的“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有着本源的联系,这种文化心理使人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能够自觉地认同并接受该思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应当重申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整合西方民主文化心理,坚守共建共享发展心理。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心理;和合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1-0017-03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格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形成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和长期稳定的国家秩序提供了中国的智慧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和合文化心理层面的渊源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新时代提出的新思想,如何更好地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溯其思想渊源,透析其巨大价值,明确其努力方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渊源
文化心理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存在,已经渗入无意识的领域,不是可以随意剔除或抹掉的东西。它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指导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制度、策略等也是无意识文化心理的外显体现,是针对于不同时代内部需要的表达。被人们普遍认同并迅速接受的理念,往往与人们心中无形的文化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的、更高层次的理念则往往不容易为大众文化心理所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其中所蕴含的是对中华五千年厚重文化的辨证、对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辨证、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众多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辨证。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文化心理,有利于凝聚理念共识、促进新的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形成。
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和谐”的理念置于很高的地位。早在古籍《尚书·尧典》中就已经有了“协和万邦”[3]的思想。儒家向来提倡和推崇中庸之道,主张“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独有儒家崇尚“和谐”理念,墨家、道家亦是,墨家与儒家类似,多在家庭或天下的层面上提倡和谐;道家则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和谐”的重要性;无论从哪个层面或者角度出发,“和谐”这一理念早就渗入中华文化的内核。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代思想家们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对世界疆域的认知不太全面,甚至是十分狭隘,但他们提出的思想却是站在世界高度的。其次,中华文化中“互爱互助”的理念。儒家尊崇“仁爱”的思想,“互爱互助”的理念则是儒家“仁爱”思想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墨家在面对列国纷争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5]。自佛教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佛学中的“大乘”思想认为成大道就必须救济众生得道。这些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当做到互爱互助。再次,“反对战争”的理念一直融入在中华民族的骨血中。墨家的“非攻”思想以及道家老子认为的“夫兵者,不祥之器”[6],都是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老子还认为“大者宜为下”[7],即大国应该懂得包容、谦让,反对霸权。儒家也积极倡导正确的义利观,认为应当做到“见利思义”[7]。这些思想都在主张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反对以强凌弱,反对战争。“和谐”“互爱互助”“反對战争”等和谐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脉络中,渗透在中华儿女的基因内,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成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在近现代不断沿袭,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近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文化心理动荡不安,但是人们在探索道路、制度的过程中,仍然流露着追求理想社会的坚定信念。从太平天国运动时倡导的“无人不饱暖”的理念,到维新运动康有为的《人类公理》(又《大同书》)描绘的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等的大同世界思想,到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的“民生主义”,再到共产党人所坚定的无阶级、无剥削、无压迫的“共产主义”,这些思想都融嵌着互爱、平等、和谐等价值观念。
面对历史时代更迭变革的大浪潮,传统向往的“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文化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积极寻求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时,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的口号耳熟能详,惨痛经历使得中国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发展机会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西方优秀文化,融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上,传统文化心理也产生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不是否认过去美好的向往,而是更加坚定“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理念,在这些理念的传播上添加更大的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民族文化心理更是影响着国家政策和策略的抉择。中国在国内竭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国际上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国际关系民主化”“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致力于世界和平共同发展。可以明晰地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我国深层的“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有着本源的联系,这种文化心理使人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都能够自觉地认同并接受该思想。因此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凭空臆造的,而是必然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新时代的选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
理念往往是在一定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后经过历史的检验、人们的选择等考量,又沉淀为文化心理的部分。只有完成文化心理建构的过程,破除理念表层的质疑并使之消逝,明确理念深层的精髓并使之生存,理念才能彻底地融入文化心理,得到升华,真正地发挥其本质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新时代新思想被提出来,需要经过文化心理构建的新过程,真正地融化积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文化心理的部分,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一)重申中华和合文化心理
“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植根于过去,又孕育着未来,早已浸入中华儿女的心理深层,是和合文化心理的表征。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都是反对争霸、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民族,是具有兼济天下、博爱精神的民族。“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国强必霸”等等荒谬论调是与中华和合文化心理相悖的,是毫无根据的恶性断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发展,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这就必然需要达成一项共同价值理念,这个理念不是带有目的性地散布一些荒唐的断言,更不是为了本国暂时性地稳定将国内矛盾去转嫁于其他国家等欺弱行为,而是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共同进步的理念。这体现了在“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中华和合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质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即中国根据国际新形势新特点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出的新方案,该理论诞生于中国,却受益于世界。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本身是具有民族性的,但其价值却是超民族性的,其理论内容是无国界的,不仅中国可以积极地争取和平的国际秩序,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人类命共同体理念来维护自己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中国作为这一理念的诞生地,必然离不开中华和合文化心理的后方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应当重申中华和合文化心理,赋予其时代内涵,在发展的更高层次上寻求和谐之道。
(二)整合西方民主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血脉中,不同的民族或者说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存在多元文化心理,国家之间需要彼此尊重,相互交流,求同存异,共存共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应当整合西方民主文化心理,肯定西方倡导的先进民主思想,厘清西方个别国家利用民主思想而采取的假民主行为,对民主心理做出新的界定和标准。“民主”词源于希腊语“demos”,是人民的意思。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诞生了部分民主思想,主张“公平”“正义”“相对平等”等理念,由于文明开化程度的限制,只停留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但其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西方国家不断持续着对民主进行探索,其民主文化心理影响着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伴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紧密联系,西方民主文化心理影响着世界人民,其核心主张已然成为了世界各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方式,那些过去缺乏民主文化心理的国家也为了追求民主而努力。但是近些年,部分西方霸权国家对外频繁进行军事干预,施行“双标”原则,给真正的民主不断泼脏水,倡导着普世价值、高举着战争大棒,假借着民主的幌子给自身谋取利益,这是对本国人民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几百年来民主发展史的不尊重。判断是否民主的唯一标准应该追寻其词意,就是人民,最广大的人民。
(三)坚守共建共享发展心理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新挑战新危机新问题,如全球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愈加猖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信息时代网络安全等众多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解决。世界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能够使得人类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中,面对内在文化心理层次的矛盾、外在的经济体制制约、意识形态等层次的矛盾,坚守共建共享跨越矛盾式发展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共建共享”意味着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中都有其参与度和话语权,这样极大地扩宽了全球治理的主体范围,这对霸权主导性的传统治理模式的大挑战。历史上,霸权心理与共建心理的典型碰撞是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为了不让美国继续掌控西欧经济政治格局是其走向共同体的原因之一。共建心理在美国霸权心理在传统全球治理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开始崭露头角,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局域合作增多,呈现良好的共建态勢。但是区域合作模式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作为外部阻力的霸权干扰问题,第二个是作为内部阻力的利益分配问题。这种区域合作对共建心理的扩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但今后需要在局域性合作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共识性发展,并作用在全球治理模式上。这就是说,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所以有了局域合作联合体,有些问题也不是一个局域合作联合体能够解决的,所以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合作迈进,达到全球下的共建共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应当始终坚守共建共享发展心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发展、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现实运用,彰显着中国对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新贡献,它以中华和合文化心理基础作支点,立足于眼前的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国际关系建设新要求、全球治理困境等现实需求,又展望于长远未来的美好愿望,引领人类朝着和平、友爱、共同繁荣的新世界前进,不仅具有现实性、时代性更具有未来性、超时代性。今后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立足于实际行动,不断地奋进努力,用实践来证明中国方案的巨大价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地向符合人类最大利益的方向革新和建设,为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作出不遗余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朴.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王世舜,王翠叶注译.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4]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李妙根.《墨子》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2015.
[7]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