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初中生还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同时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积极研究当代初中学生不良习惯,寻找对策,是摆在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对策
初中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及其他中国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约束相违背的违反规则、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 缺乏独立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常生活幾乎全都是由父母进行安排,这就容易给初中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引导,那就是凡事都有父母进行安排,学生缺乏独立性个个人见解。这种思维传递到学习上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成绩较差,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二) 缺乏真实的自我表达
初中阶段正是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正视内心的感受,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心中的好干部。然而那,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这部分学生在另外一个时期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看似活泼的外表下却隐含着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内心,缺乏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导致这些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往往出现大家都喜欢却不能实现深入交往的现象产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 缺乏公民意识
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初中阶段的生活,抑或是学习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破坏学校的公共物品,如书桌、花草树木等;课堂上以小动作干扰正常教学。从浅层次将,这些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缺乏自律性、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从深层次来讲,这些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心理的变化,是一种内心焦虑、彷徨的心理状态而无法正常释放而出现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 应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分析
(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充分关注自身的价值,深刻认识个人的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尤其是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信仰缺失、唯利是图等现象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加强对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知识以外,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以更加执着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也可以创设各种教育环境,人为的设置困难,引导学生不断面对困难,战胜挫折。如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一时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很多的知识积累,或是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正确的面对困难,积极寻找对策,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 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很大部分原因是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是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因此,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以阻止、命令的方式进行解决,而要深入挖掘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本。
总之,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分析原因、查找对策,积极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心理疏导,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兰.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探因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5(362):66-67.
[2]许晓东.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30.
[3]严沛霖.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5(10):9-11.
作者简介:
谢祖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平塘县牙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