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甘建情 刘一衡 李 念
内容提要 作者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精心组织策划的一档融媒体节目“藏家小康路”为例,讨论了地方广播推进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和举措。
当前,广播等传统媒体报道面临诸多挑战,既有像喜马拉雅FM、二更、腾讯、网易等具备强大资本实力商业媒体的激烈竞争,也有像咪蒙、PaPi酱等雨后春笋般成长的自媒体冲击,还遇到传播效率慢、传播真实度低、意见表达与观点两极分化、情感传递与情绪泛化的深层次问题。给人最直接的感觉是,做一篇叫好又叫响的融媒体报道,越来越难。
从2017年开始,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后与西藏电视台合并为西藏广播电视台)精心组织策划了一档融媒体节目——“藏家小康路”,节目组从汉语广播中心、新媒体中心、新闻节目中心、藏语广播中心等各业务部门抽调精干力量,依托广播、网络、微信、微博、报纸、App等多种媒体形态,以广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漫等多种方式呈现,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为地方广播媒体推进“融合发展”探索了实施路径。
截至2019年4月,节目组已制作播出《一对藏汉夫妻的大梦想》《传统牧业的新生·探访班戈县牧区改革试验区》《共享理念花开东若村》《放养藏香猪敲开致富门》等30期广播专题节目;推出微视频《回家种地》《4800米的芳华》《人生一课》《群山中的藏医馆》《了不起的藏香》等14期;推出H5《卓玛的衣橱》《脱贫路上的金牦牛》《幸福生活转出来》等5期,多组报道在当地形成现象级传播,让受众重新“定义”广播媒体。
一次成功的融合报道,一定要打破行业内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壁垒,从策划端就要“融合”。
首先是制定融媒体宣传预案。H5产品与受众见面前,节目统筹组特意制定一份融合报道预案,新媒体产品的采编发都按照预案设想执行。一方面请“藏家小康路”新媒体部门提前根据文案制作新闻产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自治区网信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部门,请他们根据网络报道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策划先行,为“藏家小康路”新媒体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准备差异化的融媒体产品,也能借由主流新媒体、重要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转发扩大“藏家小康路”新媒体影响力做好前期工作。
精选各部门骨干力量参与策划统筹,全力保障节目高效运转。节目组人员涵盖了新闻节目中心、汉语广播中心、新媒体中心、藏语广播中心,其中新闻节目中心负责提供节目基本素材、采访线索、记者原创稿件、记者连线等;汉语广播中心负责节目策划、文稿编辑、新媒体内容生产及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等;新媒体中心负责在中国西藏之声网及其客户端专题的维护及推广;藏语广播中心负责藏语翻译工作。
由于在策划端即着眼融合,“藏家小康路”融媒体产品根据西藏受众的特点、喜好,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媒体产品,通过不同终端渠道覆盖不同人群,形成传播合力,让人耳目一新。
加快融合发展、转型发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需要一支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素质过硬的采编队伍。
在采访拍摄阶段,节目组团队抵达现场后,人员分工明确,做到能写、能拍、能摄,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在不给采访对象增加额外负担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各种素材的采集任务。
在稿件编辑整合阶段,节目组团队还要对所获得的素材,根据各种报道形式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处理,第一时间快速推送,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发布的良性循环。
以“藏家小康路”融媒体节目为例,节目组一行四人到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采制《那曲小康第一村是如何炼成的》这篇报道。在五天时间里,节目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既做音频录音、剪辑工作,又做视频拍摄、后期工作;既写文字稿件,也发图片新闻,先后发布广播、视频、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全媒体报道15篇,实现了快速、立体、多元、深度报道。
在采制融媒体作品的过程中,采编人员针对新媒体受众的特点,在各个环节不断推陈出新,增强传播效果。
首先是强化受众意识,突出交互感、易传播,让受众喜闻乐见。
地方媒体报道新闻,较为普遍的习惯是从工作角度选择新闻,报道的是上级部门或某个单位、行业想要让听众收听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就在每个人的手上,是否点开这个链接,是否能看完视频、图片和文字,取决于新闻信息的吸引力。“藏家小康路”报道主题是脱贫攻坚,更多地从群众视角去发掘题材、剪辑画面,让当地受众有亲近感。
《幸福生活“转”出来》是栏目推出的第二期H5动漫产品,以“幸福”为主线,以“转”为关键词,串起残疾人合作社缝纫机的“转”、哗叽老艺人手中纺线梭子的“转”、糌粑加工厂石磨的“转”,到藏餐馆老板索朗阿佳思想观念的“转”、残疾人仓决阿佳生活的“转”、扶贫干部张维扶贫思路的“转”等,把一个个精准扶贫成果串联起来,还创造性地运用原创藏式说唱凡是,融合运用动画和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山南乃东区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用双手编织幸福生活的事迹。
稿件上线后,4天内浏览量达到15万余次,被296家微信公众号转载,受到中央网信办、西藏自治区网信办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喜爱。
业内人士认为,这款节目没有停留在视觉传播的“酷”“炫”层次,而是重视了人际传播、故事化叙事、数据穿插的衔接处理,技术服务于传播主题,重点突出,交互节奏感强,是“朋友圈式”场景传播的上乘之作。
很多网民留言说:“听了藏式说唱,忍不住跟着转起来。”有的网民说,“厉害了,我的广播,厉害了我的西藏”,并邀请节目组开着小车转到他们村庄。
其次是加强统筹,生成多种形式的报道内容,实现矩阵传播。
在“藏家小康路”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组在生产每期节目时,都会统筹考虑用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比如,首期节目既有单独的声音形式的广播节目,同时又有图文并茂、配合声音的稿件《厉害了三有村|中共中央政治局都在关注你》,还有融视频、声音、文字、图片于一体的稿件《明星们竟关注这件事……》《听西藏扶贫办主任推荐这个事》,也有单独的文字互动稿件《精准扶贫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等。
广播电台拥有广播、网络、微信、微博、报纸、App等多种传播渠道,“藏家小康路”节目组充分运用这些传播渠道,形成传播矩阵,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在首期节目开播前,节目组设置《精准扶贫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通过微信传播,形成广播节目的互动内容。在节目播出之后,节目组制作了《厉害了三有村|中共中央政治局都在关注你》稿件,在微信、网站、客户端上传播,再次形成网民关注的话题。
通过多期节目的探索,现在,“藏家小康路”融媒体节目根据传播渠道的特点,分发传播不同内容、形式的稿件。在中国西藏之声网网站、客户端制作节目专题,作为节目内容发布的权威平台,节目组把与节目相关的所有内容集中在这一平台上,然后再分发到其他平台中;在微信、微博上传播精彩预告和碎片化广播内容的稿件;在广播中进行节目嘉宾访谈、记者连线等适合广播特点的内容直播。每个平台相互融通,受众通过一个渠道平台就能进入其他渠道平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正在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阶段发展。“藏家小康路”对融媒体报道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要把融合发展推向纵深,目前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采编人员的专业化、思想观念方面还需要强化和改进,实现融合发展的路径,也需要更多实践探索。
“藏家小康路”节目组团队来自各部门,平时分散在各个岗位,在做好融合报道时,经过了大量磨合,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由此推断,地方媒体在报道重大题材、制作可视化广播时,团队之间如果缺乏默契,就有可能导致节目在播出时出现内容与画面不相符、主持人上镜感不强、嘉宾不注意镜头形象等问题。据了解,在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媒体普遍缺乏融合报道的牵头部门,可能需要组建类似“中央厨房”式的新媒体部门,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制作各类新媒体产品,发挥融合报道的统筹、组织作用。
还有就是目前媒体各部门之间存在“多张皮”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各部门的新闻资源尚未实现共享。建议开始改革并出台融媒体报道制度,使“藏家小康路”都能分享内部新闻资源,在重要活动、事件、节点的精准扶贫报道,及时让“藏家小康路”主创人员都知道、都参与、都跟上,共同形成一体化传播的强大合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
从“藏家小康路”报道来看,每期节目普遍的工作流程是:节目组提出策划方案→节目策划会(中心领导审定)→细化、完善方案(节目组)→分工执行。这套流程已经相对固化,尤其在策划方案及内容制作环节仍停留在单向思维、受众被动接受上,没有关注用户的参与、互动和体验,因此下一步需要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策划实施方案,以应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格局,不断推出更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作品。
此外,对于新媒体产品的制作,也需要得到体制机制上的保障。目前“藏家小康路”新媒体产品的制作,多数是节目组人员动用私人关系来完成的,这种方式一定是不可持续的,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