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杰 朱玉海
摘 要: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与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中不可分割。将初中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整合在一起,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能素质。文章在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初中体育新课改要求,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促进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字:初中体育;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于志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二中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朱玉海,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山东 淄博 255000)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4-0025-02
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初中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鉴于此,要加大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整合力度,突破以往单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健康体育、健康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结合初中生体育学习需求以及健康成长需要,从多元融合的角度阐明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规定为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目标包括: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健康的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引导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以及交往能力;使学生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获得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初中体育教学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能,又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服务的,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体育课堂教学入手,融入健康教育,以便顺利达成体育学科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现阶段的初中生在体能素质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1. 过度肥胖与体型偏瘦的学生人数占比增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许多学生的飲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健康,热量过剩、饮食无规律导致学生的体重明显偏重;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挑食问题严重,或是过于追求偏瘦身材,出现了体重偏轻的问题。
2. 学生的体能素质普遍较低。除了上述提及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不佳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之外,大部分学生的体能素质偏低,这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能训练有关。更有甚者,一部分学生因免疫力低下,加之学习压力大,健康状况堪忧。
初中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分析现阶段初中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其原因,结合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发挥教学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整合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整合的效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从理论讲解入手,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初中体育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有完整的课程结构、教学流程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应将初中体育课堂变成学生消磨时间的游戏时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学科属性,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给予学生充分体验机会的同时,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笔者认为,体育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健康意识水平,从他们的生活现状入手进行引导。例如,不少学生不吃早饭,并对此不以为然,教师就可以播放有关的科普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吃早饭的危害。针对部分学生过度追求偏瘦身材、“锥子脸”“A4腰”等现象,教师也可以补充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现状,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在理论课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对身体健康产生正确认知,也便于后续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2. 从运动体验入手,引导学生重视身心健康。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感知体育魅力、掌握运动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在初中体育和健康教育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体育实践教学前,要从关节运动入手,引导学生完成热身运动的同时,也要向学生阐明为何要在运动前从关节运动入手进行运动热身,要向学生多传授运动保健和关节保护等知识,确保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
3. 从目标设定入手,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达成体育教学预定目标。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运动计划,设置符合实际的运动目标,开展体育锻炼。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小组,如踢毽子小组、长跑小组、早操小组、跳绳小组等,每个小组由组长和组员共同制订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坚持运动“打卡”,完成度最高的小组在学期末将获得相应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的预设目标的体育活动实施方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育精神和体育魅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规划习惯。让学生在这种互相监督、互相激励,以兴趣为驱动力的体育运动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既要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求,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体能素质的提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从健康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以此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为此,本文提出从理论讲解入手强化学生的健康认知、从运动体验入手引导学生重视身心健康、从目标设定入手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策略,以利于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顺利整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佳鹏等.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8,(1).
[2] 韩军.初中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路径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3).
[3] 李慧楠.以快乐体育为导向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28).
[4] 徐吉军.创新体育教学活动 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J].新课程学习(中),2013,(8).
责任编辑 曾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