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田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大型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由以数量为重,转向以消费和改善民生为重,小微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盈利机会。无论是履行社会责任,还是开拓业务空间,大型商业银行都应当义不容辞地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一、新技术应用极大降低了银行成本和潜在风险
小微企业贷款难,本质上的原因是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不足,对金融机构来说,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可以以更便捷的渠道获取所需借贷信息,客户交易的数据集中在大数据中,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客户特征和需求,了解客户信用情况,有效甄别客户,实现精准营销,节省成本。同时,借助互联网的系统监控技术,通过对客户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控,降低贷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收益。互联网金融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使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可以得到金融服务的机会,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运作模式对大银行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大数据方面,微众银行依托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大数据基础平台,可提供海量数据集成、中转、存储和计算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业务分析、数据管理、平台管理等各级用户的完整工具系统,帮助用户更简单便捷地获取数据价值。微众银行“微粒贷”即是基于大数据的典型应用。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长期低于1%,远低于国内银行业平均水平,其他主要风险指标符合并优于监管要求。而在云计算方面,微众银行所有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和核心业务系统都是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未来微众银行将在安全可控的云计算技术方面持续完善,稳步推进云计算技术应用布局。在金融级云计算技术平台之上,微众银行提供中小金融机构所需业务能力,着力打造高内聚的聚合资源管理与标准运维平台。在微动力平台方面,微众银行持续推进产品迭代优化、稳定运营,并开展新的应用场景和合作模式探索;同时吸引更多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加入,不断稳固和扩大微动力联盟。在云催收平台方面,微众银行将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推动云催收平台投产,着力解决贷款类互联网平台在催收方面的痛点。
二、新技术应用提升了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通过语音识别、知识图谱、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业将在规模化快速分析、精准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具备更好的服务展现力、更强的分析洞察力和更优的自我表现力。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银行可以将用户特征从二元的收益/风险进一步拓展到多维“画像”,针对不同用户偏好,构建一个基于市场状况和个人特征的资产组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服务质量。比如,中信银行的“信智投”、招商银行的“魔羯智投”、兴业银行的“兴业智投”、光大银行的“光云智投”,都是有益的尝试。美国的Kensho公司,专注于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人工智能和投研分析服务,该公司设计的Warren分析软件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辅助系统,通过大数据搜索和分析经济报告、货币政策、政治动向、自然灾害等所有对资产产生影响的资料,在几分钟内完成分析过程,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而对比以往的传统模式,资产分析师团队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完成整个过程。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及用户体验必将大幅改进,金融的专业性及烦琐性被加以屏蔽,留给小微企业的是亲民、友好、便捷。相信未来人工智能与金融场景的结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从而大幅降低金融的获得难度与使用门槛,真正提升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范围。
三、金融业态创新丰富了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
新兴金融业态突破传统金融的界限,不断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融资形式。大型银行可以通过控股或参股新型金融业态,有效拓展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
例如,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强化风控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尤其是通过金融科技打破信息不对称,打造数字信用,为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务。对于供应链中的交易真实性问题,可以通过爬虫技术从多种渠道获取供应链交易相关信息,通过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在贷前放款审核环节加强审核,有效降低欺诈风险。对于货物真实性问题,可以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控货物的物理状态,通过智能算法对货物的形态、移动、轨迹、位置等维度进行估计和测算。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显著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成本和风险。大型商业银行应在这一领域,利用上下层技术整合优势,打造全功能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级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第三方支付、保理业务、结算服务等业态创新,也具有传统银行业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大大拓展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四、对大型商业银行开拓、提升服务小微企业业务的建议
(一)加强细分行业研究分析,熟悉每个细分行业的规律和趋势
在信贷资产和投资资产业务中,要培养每个细分行业的业务专家队伍,提高信用评估能力和快速决策能力。尤其是在科技、医药、生物等新兴行业,更要加快专业队伍的培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高成长型小微企业,进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跟进服务,实现高收益,摊平风险。
(二)加快大数据技术运用,积极拓展小微和零售业务等“蓝海”客户
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更加快速和全面地识别风险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要利用大数据手段,通过客户行为分析,更加全面地掌握客户风险状况,实现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三张表”向客户行为“第四张表”拓延。在这方面,微众银行是个很好的借鉴。2017年微众银行的净息差高达7.02%,远超普通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这一成绩主要在微众银行开发的“微粒贷”产品,通过大数据和客户行为分析,实现了较高贷款利率下的低信用风险。
(三)依托金融新型业态,发挥证券、基金、保险等综合金融业态的作用
与证券、基金等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前端融资服务,可以较早地获得客户在股权结构、行业地位、风险偏好等方面“第四張表”的信息,为后续信贷合作提供基础。另外,银行通过与其他金融类公司在信用风险方面的结构化设计,也可以实现部分客户风险的隔离。
(四)学习借鉴服务小微企业的经验做法
建设银行首创“信贷工厂”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普惠金融事业部经营管理与“信贷工厂”流程操作“双配套”。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通过收集和积累交易支付、融资结算、资信风险评估等海量数据,并与政府相关数据平台对接,建立360度客户统一视图,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有效推动涵盖集信、授信、用信、增信、诚信的信息生态建设。福建泉州银行推出“无间贷”业务,通过前置和优化续贷审批流程,对有续贷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原贷款到期前重新签订合同,无须归还贷款本金即可完成续贷,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期限与实际经营周期不匹配问题,避免企业通过高成本“搭桥”资金续贷造成融资成本上升。网商银行无实体网点,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为新场景、新业态下的“双创”和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对象既有电商平台上的小微商家,也有物流行业的小型服务商,还包括线下小微商户以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高频、小额等特点,推出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干预的“310”贷款模式,极大满足了小微客户对提款用款效率的要求。贵州花溪农村商业银行开发“金纽带”系列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采取贷款金额可高可低、期限可长可短、押品可有可无、利率可上可下的灵活方式,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构建“小微中心+小微支行+园区小微金融服务办+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小微服务体系,通过与行业协会、市场管理方、村支两委、贷款企业建立互联互通机制,缩短贷款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