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中国行

2019-08-13 03:44王元涛
同舟共进 2019年7期
关键词:罗杰斯海伦

王元涛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22年早春二月的一天,从芝加哥开往旧金山的火车,停靠在一座不知名的小站,乘客集体下车进餐。其中有一位青年,一直坐在桌旁,边啃汉堡边读书沉思。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发现周围已空无一人,抬头看,火车正在缓缓启动。他放声惊呼,迈开大步追上去。一位乘务员见状,急急放下踏板,并远远伸出手,一把将他拉上了车。

这个青年就是卡尔·罗杰斯,威斯康星大学四年级学生。这种看书出神魂游天外的毛病,让他从小没少挨母亲打。这次险些误了大事——如果被这班火车甩下,无法按时赶到旧金山,他就会错过预订的轮船,那么计划中的中国之行,也将彻底泡汤。

要知道,近一年前,当获知自己被选为十名代表之一,可以参加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基督教学生联盟会议”时,罗杰斯曾激动得泪流满面。

为筹备这次东方之旅,他买了当时还很昂贵的打字机,读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国相关书籍,而且谢绝父母资助,靠校内外募捐,凑齐了旅行所需的全部费用。如果最后因为这样一个小小失误而没能去成中国,他该如何向众人交代呢?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中国行,事实上成为了罗杰斯人生一系列重大转变的契机。

【与家庭出现裂痕】

航行在浩瀚无际的太平洋上,罗杰斯最惊喜的发现是,自己第一次见大海,居然一点不晕船。风浪一起,人人吐得一塌糊涂,只有他生龙活虎,兴致勃勃,四处拉人聊天。

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中西部,自小长在一座偏僻的农场,父母保守虔诚,信仰宗教,有一整套严谨规矩的生活方式。毫不夸张地说,在他家里,连喝可乐都会带有一丝罪恶感。周边的邻居,以及附近镇上的牧师、医生和教师,几十年里说着同一套话,过着一成不变的相似生活。

同船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美各地,多是和罗杰斯一样的学生,还有他早有耳闻的知名学者和宗教领袖。他们观念清新,见解丰富,谈及信仰问题时开放大胆,百无禁忌。比如,有一个疑问:是否首先要相信耶稣是神,才能成為一名基督徒?”多年盘踞在罗杰斯心头,从来不敢跟父母和朋友讲。他知道,别说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暴露出这种思想,都可能遭到蔑视或攻击。但现在,就在他眼前,意见全然相左的两班人,即便在争辩激烈之后,也不影响他们谈笑风生。

深夜,枕着汹涌的波涛,罗杰斯内心不禁对中国心驰神往。船上讨论,已经让他如此大开眼界,那么到了北京,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

北京没有让罗杰斯的期望落空。

这年四月,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参会者与600多名中国代表,在长达两周的时间里,就广泛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罗杰斯知道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宝藏。

尤其是那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的小组会议,令罗杰斯非常着迷。他后来回忆说:有益的讨论一旦展开,就没有人中途退出,只有当辩论使所有人筋疲力尽,或者最后得出了满意的结论,大家才会解散休息。

罗杰斯兴奋地给父母写信说,这种深刻的体验和透彻的交流,让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如,现在他敢在信中这样声称了:耶稣本身是一个人,只是和其他人相比,他与上帝的距离更近一些。”他以为,这是在向父母传达“好消息”,可他的父母却不这么看。

据罗杰斯弟弟沃尔特回忆,父母每次读完罗杰斯的信,都会显得很沮丧。他们认为,将基督视为凡人是不敬的,而且非常危险。可儿子远在万里之外,他们无从斥责,只能束手着急。

但摊牌终归无法避免,因为罗杰斯早晚要回家。事实上,北京之行,让他与家里大多数人在信仰和情感上都出现了裂痕,尤其是与母亲,一度冲突严重。沃尔特一直想不通,哥哥为什么不能像自己一样,把想法存在心里,何必要大声说出来惹母亲不高兴呢?

沃尔特不知道,这恰恰是罗杰斯的一种宝贵特质,即使可能遭受攻击,他也不使用切断能量与信息流动的手段来当鸵鸟,他要时刻与世界保持沟通状态。可以说,这时候的罗杰斯,已表现出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师必备的潜质与天分。

中国之行拓宽了他的视野,更新了他的观念,为他未来的职业志向埋下了伏笔。大学毕业后,他不顾父母反对,入读纽约联合神学院,那是一间以自由思想著称的学校。正是在那里,他最终放弃了牧师梦,决心成为心理咨询师。

【埋下热爱和平的种子】

当世界基督教学生联盟会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时,北京城外,第一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

直系军头曹锟与奉系军头张作霖驱民拼命,无关个人信念,无关社会理想,只为争权夺利。而当时的中国,内部四分五裂,他们所争之权,所夺之利,已十分末小,只不过是以大总统的虚名,对北京及其郊区实施有限的统治而已。

但看起来,罗杰斯和他的伙伴们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也可能是会议组织者对他们封锁了消息,因此他们依然神闲气定地继续组织探讨。

印度和澳大利亚代表旗帜鲜明,反对一切战争;欧洲青年的态度也很坚决,认为有些战争可以是正义的。观点分歧严重,共识难以达成。有人站出来调和称,可以构建一种一致精神,从更高层面上超越观点的差异。对此,罗杰斯在日记中质问道:“如果我们都和他想法一致的话,很可能就要应政府之命而互相杀戮,那么他所说的超越观点分歧的精神一致性又从何而来呢?”

不过,再次让罗杰斯受到震撼的是,明明有些国家之间关系极度紧张,可这些国家的代表即使争论得再激烈,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恶意。“这对我这个从中西部来的思维狭隘的乡巴佬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教育。”罗杰斯说。

他认识到,一个人心灵的健康和精神的高尚,与肤色、国籍毫无关系,因此,缔造人类永久和平,不是不可能的。这一信念,他终生未渝。

正是基于这一信念,晚年的罗杰斯,致力于把他主导开发的团体咨询活用于国际纷争。83岁时,他应哥斯达黎加政府请求,主持“拉斯特研讨会”,试图调解尼加拉瓜国内冲突,以稳定中美洲局势。从罗杰斯的理念出发,研讨会绝不是另一种谈判场,供冲突各方讨价还价,或表达相互憎恨;研讨会力主创设一种机制,让利益相关者实现真正的沟通,从而建立信任。

当然,想说服拥有决策权的最高领导者接受这种调解方式,是极为困难的,仅凭罗杰斯个人之力无法实现,因此,还不敢说他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即使最终成果有限,他自己也非常满意和珍惜。

在充满争斗与混乱的环境中,罗杰斯的心里却深深埋下了热爱和平的种子,也许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与迷人之处。

在清华大学校史上,可以查到有关本次会议的记录。当然,人们还无从预料,在众多参会者中,有一个20岁的青年,将在30年后成为影响世界的大师,为人类的精神健康作出独特贡献。

【基督徒式的自省】

按说,20岁的小年轻,本该好奇心正盛,可罗杰斯对北京的人文景观却兴趣不大。日记中,他对故宫和天坛的赞美,仅有一句,听起来像外交辞令:“它们非常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传记作家霍华德·基尔申鲍姆对此给出的理解是:当时西方青年普遍认同一种观点,东方文化,就算从最宽容的角度看,也是古怪的。”不过,要等到这年的11月,末代皇帝溥仪才被迫离开紫禁城,因此即使罗杰斯真的参观了故宫,恐怕也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

罗杰斯承认,相比于佛寺、道观之类的建筑,平常旅途中的景象、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更吸引他。因此,会议结束,他决定随几位美国学者赴中国内地旅行。

在湖北,罗杰斯参观了监狱,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肮脏的洞穴,那些可怜的囚犯看到我们,立刻趴在地上,向我们叩头,大概以为我们能帮助他们。”

在湖南,罗杰斯为一家剿丝厂的情况所震骇。他看到许多六七岁的女孩,早晨四点半上工,晚上八点差一刻下班,全天工作14小时。“在我眼里,丝绸永远和过去不同了,它不再具有从前那种艳丽的色泽。”罗杰斯给朋友写信说,“在我看来,任何看到这一切仍无动于衷的人,即使他能背下全本圣经,也不配称基督徒”。

就在罗杰斯抵达中国前三个月,长沙华实公司第一纱厂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绝望的底层开始走上社会革命之路。

但罗杰斯的结论,依然是一种基督徒式的自省:我深深意识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遇到的一切不幸,我们都是负有责任的。人与人必须相互帮助。”只是,仅有这种自省,又让他感觉内心虚弱,至少该做点什么吧?选择成为咨询师,可能正是对这种呼唤的回应。尽管,牧师与咨询师,都是从灵魂上助人,没有本质区别,但毕竟咨询会呈现得更积极,更有针对性,也更有行动力。

【被中国改变的人生】

好不容易出趟国,自然要带一些新奇礼物馈赠亲友。假珠宝,真工艺品,这是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夫人泰勒女士给罗杰斯的建议,理由有两条,第一方便好带,第二他负担得起。

事实证明,泰勒女士是有眼光的,礼品不仅让亲友十分满意,还勾起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兴趣,纷纷找他要求购买。他灵机一动,发现这里好像有商机。他马上给泰勒女士寄去50美元,请她帮忙从北京采购价值25美元的珠宝与工艺品,另外25美元,则作为她的辛苦费。

25美元的物品到了,转手便卖出了100美元。罗杰斯大兴奋,主动在学校内外寻找客户,登记每个人所需,有象牙、玛瑙、红玉,还有亚麻刺绣等等。一批又一批订单发出去,泰勒女士给罗杰斯写信,开玩笑说:“我好像已经变成了你的亚洲买办。”

这一年圣诞节前,罗杰斯临近毕业,他暂时放下一切功课,做了最大一笔生意。登广告征集客户,统计采购目录,汇款收货,分类标价,上架出售,所有这些工作,他亲力亲为。结果这一次,他大赚数千美元,足够接下来读研究生第一年的费用了。并且,他与女友结婚并移居纽约,也主要靠的是这笔钱。

罗杰斯与女友海伦·艾略特,堪称青梅竹马。双方家庭是世交,两个人自幼就结伴玩耍。一起入读威斯康星大学期间,罗杰斯一直在追求海伦,但海伦迟迟不肯明确表示同意。对于成为一位牧师的妻子,海伦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尤其是,一想到罗杰斯将来回到家乡小镇,自己将以牧师妻子的身份终了一生,她就感到担忧。

但是,从中国回来后的罗杰斯,不再是那个眼界狭窄、行事固执的中西部小伙了。一个更开放、更现代的罗杰斯,让海伦看到,他们未来的共同生活,似乎有了无数新的可能。于是,海伦终于接受了他。

海伦足够敏锐,她的发现完全正确。包括职业选择,包括信仰选择,甚至包括婚姻选择,罗杰斯的生活,因这一次中国之行,微妙而全面地发生了改变。

同时,罗杰斯终生被一种焦虑症纠缠,无论乘火车或乘飞机,他总担心误点,不早早赶到车站或机场,就会极端坐立不安——论中国之行给他的影响,这也该算是其中之一。

(作者系文史學者)

猜你喜欢
罗杰斯海伦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作家死亡之谜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