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莎翁的四大悲剧中均出现了悲剧女性形象,苔丝狄蒙娜和奥菲利娅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悲剧女性,她们对于爱情都拥有着无比的热忱。本文将从对比的角度对此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在男权主义以压倒性战胜女性的时代,即使女性有意识觉醒并拥有人文主义思想,最终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在莎翁的时代,女性的悲剧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性;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李雨晨(199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被奉为经典,每一部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通过研读莎翁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无一不是以悲剧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比如为爱情斗争最后却死于爱人之手的苔丝狄蒙娜,比如被哈姆雷特抛弃、被爱情抛弃的奥菲利娅,她们的悲剧不光是个人性格造成的,还与他们所依附的男性息息相关,在当时的大环境背景下,她们的悲剧,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一、男权主义占上风的时代背景导致了悲剧结果的必然性
“女性性别角色特征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待和控制,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存于人类的历史之中,使之逐渐成为人类的常规文化心理。它哺育和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1]。17世纪初的英国,男权主义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女性成为社会中弱势的“第二性”,显得势单力薄。哈姆雷特爱奥菲利娅,他说“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她的爱。”[2]可即使如此,他还是为了为父亲复仇而选择抛弃奥菲利娅,在他心中,在复仇面前,女人是不重要的,是可以舍弃的,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奥菲利娅悲剧的命运。或许从哈姆雷特爱上奥菲利娅那一刻起,对于奥菲利娅来说,就已经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难以挣脱无力反抗的悲剧了。苔丝狄蒙娜亦是如此。奥赛罗因轻信伊阿古“一块方帕”的谗言,断定她的背叛以至于失去理性亲手杀害了她,而苔丝狄蒙娜至死也不愿相信这个自己深爱的愿意为之反抗命运的摩尔人竟然真的轻信他人而去杀害自己。“他的无情也许会摧残我的生命,可是永不能毁坏我的爱情。” [3]在奥赛罗眼中,他的高大的形象不容侵犯,即使是深爱的女人,也绝不容许成为自己完美形象上的一个污点,奥赛罗是极度自私的。而伊阿古正是把握住了奥赛罗思想中的这种男权主义倾向,才会一击必中,使奥赛罗完全怀疑苔丝狄蒙娜的贞操问题,奥赛罗的男权主义观使他丧失了理性,成为时代的同化者,这是导致苔丝狄蒙娜悲剧命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无论是奥菲利娅还是苔丝狄蒙娜,她们的悲剧都是源于成为了男性的“附庸”,成为了大环境下男权主义战胜女性的代表人物,成为了莎翁笔下悲剧冲突的“推动者”。
二、女性自我救赎的局限性导致了悲剧命运的必然走向
在莎翁所处的时代,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念也被运用到了莎翁的剧作中。奥菲利娅是一个纯真善良、不谙世事的女孩,她对于爱情有着原始的渴望与追求,但她的不幸是生活在一个极端封建的家庭中,父亲具有绝对权威,哥哥的话也是说一不二,在面对父亲、哥哥的反对时,她选择了顺从而非反抗,她缺少自我救贖的主动性和反叛的魄力。她渴望挣脱悲剧的命运,但她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中难以抉择,更没有勇气去奋起反抗,最终导致了发疯和最后失足落水葬送生命的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奥菲利娅本身的思想观念造成的悲剧后果。而苔丝狄蒙娜不同。她坚持自我,追求自由,与父亲斗争,反叛旧观念。“我敢于向世界宣示,我这样大胆的抵抗,是出于对奥赛罗这个摩尔人的爱,希望与他生活在一起。” [4]她以爱为名,用觉醒的意识和反叛的行为去追求自由,她坚持嫁给所爱的“摩尔人”。在当时男权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苔丝狄蒙娜的此行为是具有极端挑战性和冲击性的,她对于真挚爱情的渴望大于对于既定的伦理道德的遵守,以至于拥有了反抗男权主义的勇气与决心。在她心中追求爱情的权利与热忱占了绝对上风,她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她如同一个女战士,对待命运的不公,保持热情,保持觉醒。但是她的自我救赎又是具有局限性的,对待丈夫的怀疑,她无力反抗,这是客观的男权主义导致的,是当时男权主义的绝对地位导致了苔丝狄蒙娜的死亡,她至死仍认为爱情至上,可当爱人不再相信自己,苔丝狄蒙娜也就丧失了反抗的动力。苔丝狄蒙娜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反叛者。总括来说,女性的自我救赎在当时相对来说还是行不通的,无论是奥菲利娅的顺从,还是苔丝狄蒙娜的觉醒与反抗,最终的结果都是毁灭。在莎翁的时代,女性的自我救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只有将根深蒂固的思想改观,女性才会真正的“站起来”。
爱情令她们“沉到底”,奥菲利娅和苔丝狄蒙娜的悲剧结局显示了莎翁剧作中在女性人物塑造方面的相似性。爱情是永恒的,可女性追求爱情的悲剧命运不是难以改变的,总有一天,女性的悲剧会不再上演,男女的真正平等会走向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三联书店, 1996.16.
[2](英)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 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3][4](英) 莎士比亚.奥赛罗[M].朱生豪, 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