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9-08-13 08:52何承焦
新课程·中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孔子人文素养

何承焦

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语文学科的很多内容都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价值有关系,在中学德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初中其他各学科所不及的。在2016年最新修订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八条中,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该条标准,即要求学生通过三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而要达到这条标准,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还应该将人文素养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课堂和生活两方面感受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今后离开学校,融入社会后能够不失根本、从容应对,这是语文在德育方面应该达到的最切合学生实际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法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优势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将人文教学与语文学科工具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篇先秦诸子散文给教师提供了最好操作实用的经典依据,本文就此做一些分析探讨,抛砖引玉,以供商榷。

人教版《语文》(不含九下)教材中选编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庄子》《列子》为主,涉及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道德品质培养、修身养性方面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影响作用的有以下篇目:

《论语》十二章,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庄子《北冥有鱼》,列子《愚公移山》。

这几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思想,是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的最佳文本,从中能够挖掘出许多与中学生人格形成、心灵成长相契合的因素,如: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富有责任感,与社会、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追求个性真实和精神自由,逆境中勇于面对磨难、顺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等,这些文章对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春风化雨般的作用,本文仅就《论语》《孟子》所涉及篇目做一些挖掘和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议论性文言文,对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从儿童迈入少年的七年级新生来说,本课的教学在帮助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学习态度的树立,学习方法的培养等方面真正可以起到“指向标”的作用。

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曾子在谈到为人处世、交友和学习三者时,顺序可以打乱吗?为何将学习放到最后?通过讲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则重在讲为学即治学,“传”受之于师,“习”则熟之在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根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再联系孔子所处的时代,动乱不堪,很多人传统观念出现危机,已不重视道德的培养,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所以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并且把为人处世的品德放在比交友和学习更重要的位置。其中包含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则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与做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所实现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又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做事能随心所欲,但不会逾越规矩。”)

通过对这则的学习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历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是指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从而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统一,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心地勉强自己去做。懂得了这些道理,可以帮助学生在修身养性、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方面明确正确的标准和目标。

再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就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这两则都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有理想、有道德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足以乐在其中,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是应该被唾弃的。而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的颜回,身居陋巷,“饭疏食饮水”,却不改其乐,将孔子的“仁”融入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通过这两则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面对物质享受诱惑能以平常心泰然处之,淡泊名利,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道德高尚的人。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教版《语文》八、九年级选编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几篇文章中体现出的道德伦理规范、性本善论等儒家精髓在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方面更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在讲授《鱼我所欲也》时,必定要涉及“本心”这一概念,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中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状态在每个人的天性里都存在;由此引导学生应该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生活中要加强修养和教育,不做有悖于道德行为规范的事。

在进一步分析文中“生”与“义”的关系后,得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信仰缺失,社会道德风气低下,对金钱物质利益的追逐使人们丧失了本心的种种表现,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古代圣贤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研,绝不做有损于人格的事。

又如:在向学生讲解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流芳百世的名言时,结合文中所举的舜、傅说、管夷吾等六人的事例,使學生领悟到本章所强调的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一个人必须经历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累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拂乱其所为”等三个方面的艰苦磨难,才能够担当重任,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从而引导学生能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激励他们在现阶段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不满足于现状,更加发奋努力,使自己成为将来能够担当起国家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扩大,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语感,增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在人文素养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文言知识肤浅,加之刚由小学升入中学,从童年迈入少年,人生经历单调,社会阅历缺乏,因此,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文言知识,指导文本阅读外,更多的是要联系实际生活,借助一些真实具体的事例来阐释和引导,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形成良好的品格,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孔子人文素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